大家都搜:
历朝圣训 lì cháo shèng xùn
解释:前几代皇帝的遗训。比喻旧的教条出处: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:“先遣内侍持历代圣训授君,传上言。”语法:历朝圣训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处事。英语:adjuration of the deceased of the emperor throngh ages力屈势穷 lì qū shì qióng
解释:屈:竭,穷尽;穷:尽。力量和势力均已穷尽出处:唐·吕温《凌烟阁勋臣赞·屈突蒋公通》:“亡家徇国,方寸不乱。力屈势穷,排空落翰。”语法:力屈势穷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境。示例:宋·苏轼《钱氏表忠观碑》:“而蜀、江南负其险远,兵至城下,力屈势穷,然后束手。”利害得失 lì hài dé shī
解释:好处和坏处,得益和损失。出处:清·岭南羽衣女士《东欧豪杰传》第四回:“我虽然素有是志,可恨自己学问太浅,不能够把那利害得失,详详密密说将出来,感动大众,所以稽延至今,甚为憾事。”语法:利害得失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劝诫人。示例: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烟消云散》:“但对其中的利害得失,看得最清楚的是曾经使法的郭嵩焘。”英语:advantages, disadvantages, gain and loss日语:利害得失(りがいとくしつ)近义词:成败得失礼贤下士 lǐ xián xià shì
解释:礼:以礼相待;对待有礼貌;贤:指贤士;有美德、有才能的人;下:谦居于别人之下;以示对人尊敬;士:旧指有知识学问的人。对贤者以礼相待;对学者非常尊敬。旧时形容封建君主或官员尊敬和 重视人才。出处:《新唐书 李勉传》:“其在朝廷,鲠亮谦介,为宗臣表,礼贤下士有终始,尝引李巡、张参在幕府。”语法:礼贤下士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。示例:我今天看见了一位礼贤下士的大人先生,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绝少的了。(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四回)英语:honour worthy men of letters日语:賢者(けんじゃ)や学者を礼遇する近义词:彬彬有礼、以礼待人反义词:居高临下、盛气凌人、傲世轻才礼不亲授 lǐ bù qīn shòu
解释:授:给予。古代认为男女之间不能亲手相授受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董祀妻传》:“妾闻男女之别,礼不亲授。”语法:礼不亲授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封建观念。近义词:男女授受不亲黎庶涂炭 lí shù tú tàn
解释:形容人们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出处:《晋书 刘元海载记》:“黎庶涂炭,靡所控告。”语法:黎庶涂炭作宾语;指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。近义词:生灵涂炭礼顺人情 lǐ shùn rén qíng
解释:指礼是顺乎人之常情,人与人共处必须遵守的规范。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卓茂传》:“律设大法,礼顺人情。今我以礼教汝,汝必无怨恶。”语法:礼顺人情作宾语、定语;指合乎情理。力竭声嘶 lì jié shēng sī
解释:嗓子喊哑了,力气用尽了。形容拼命地叫喊。出处:清 梁启超《意大利建国三杰传 结论》:“度未有不索然气沮,力竭声嘶,一蹶再蹶,而吾丧我者。”语法:力竭声嘶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拼命地叫喊。示例:何非力竭声嘶地喊道:“中队长,我们自己跟自己打起来了。请你快下命令吧!”(刑野、羽山《平原游击队》)英语:shout at the top of one's lungs近义词:声嘶力竭利己损人 lì jǐ sǔn rén
解释:为了使自己得到好处而损害别人利益。参见“损人利己”。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一卷:“君当传与世人,广行方便,切不可凌弱暴寡,利己损人。”语法:利己损人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损害别人。示例: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难行和不信》:“利己损人的教训多,则相信的人更其少。”英语:profit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近义词:损人利己反义词:大公无私力所能及 lì suǒ néng jí
解释:及:达到。自己的力量能达到。出处:唐 裴铏《传奇 韦自东》:“殿于宏壮,林泉甚佳,盖唐开元中万回师弟子之所建也;似驱役鬼工,非人力所能及。”语法:力所能及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褒义。示例:特别是要用实例、用典型示范去告诉他们组织起来的好处,这种好处是超出单干户力所能及的。(郭小川《十字路口》)英语:as one's capacity allows日语:力の及(およ)ぶかぎり俄语:по мере возможности其他:<德>in js Macht近义词:力挽狂澜、得心应手、为所欲为、随心所欲、能者多劳反义词:力不能支、无能为力、力不胜任、力不从心、可望不可即、力所不及、自不量力利锁名牵 lì suǒ míng qiān
解释:牵:牵制。 名和利就象锁链一样把人牵制束缚住了。出处:汉·东方朔《与友人书》:“不可使尘网名韁拘锁,怡然长笑。”宋·柳永《夏云峰》词:“向此免名缰利锁,虚费光阴。”离题太远 lí tí tài yuǎn
解释:离开主题很远,不着边际出处:林徽因《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》:“最后如果不算离题太远,我们还要具体地讲一点我们对于作者与作品的见解。”语法:离题太远作谓语;指不着边际。示例:王朔《千万别把我当人》:“咱们把大家请来,主要是想听听大家谈文学,不要离题太远。”英语:be too far from the mark/subject俄语:не к месту近义词:离题万里反义词:切中要害里谈巷议 lǐ tán xiàng yì
解释:里:乡里、邻居。邻里街巷间人们的议论谈说。指民间的议论。出处:宋·曾敏行《独醒杂说·附录》:“上自朝廷典章,下至稗里杂家,里谈巷议,无不记览。”语法:里谈巷议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民间的舆论。示例:请不要在乎这些无稽的里谈巷议英语:the talk of the town近义词:街谈巷议李白桃红 lǐ bái táo hóng
解释:桃花红,李花白。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。出处:唐·羊士谔《山阁闻笛》诗:“李白桃红满城郭,马融闲卧望京师。”语法:李白桃红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描写春天。示例:他画了一幅李白桃红的风景油画离题万里 lí tí wàn lǐ
解释:离:离开;题:题目;主题;题旨;万里:泛指很远。指说话或写文章同原先要表达的主题离得很远。出处:毛泽东《反对党八股》:“其结果,往往是‘下笔千言,离题万里’,仿佛像个才子,实则到处害人。”语法:离题万里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示例:写文章要抓住中心,决不能下笔千言,离题万里英语:be far from the mark俄语:не иметь никакого отношения к данной теме近义词:夸夸其谈、空洞无物、废话连篇反义词:一语道破、一针见血、一字千金里挑外撅 lǐ tiǎo wài juē
解释:阳奉阴违,搬弄是非出处: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第一部:“找那心眼儿实、不会里挑外撅的人,找那跟韩老六结仇结怨的,你多联络些人,抱成团体。”语法:里挑外撅作谓语、定语;指挑拨是非。示例:这种里挑外撅的人绝不可共事英语:foment discord近义词:阳奉阴违犂庭扫穴 lí tíng sǎo xué
解释:亦作“犁庭掃穴”。谓彻底摧毁敌对势力。语本《汉书·匈奴传下》:“固已犂其庭,掃其閭,郡縣而置之。” 宋 陆游 《上殿札子》之二:“朝廷若未有深入遠討犁庭掃穴之意……則賦於民者,必有可輕之理。” 清 钱谦益 《谢象三五十寿序》:“好談兵事,往往集余邸中,相與清夜置酒,明燈促坐,扼腕奮臂,談犂庭掃穴之舉。” 柳亚子 《车中感赋》诗:“指日新都傳捷報,犁庭掃穴縛元凶。”亦省作“ 犂庭 ”。 明 吴昜 《少保戚公继光》诗:“計伸犁庭威,十萬環偏厢。”《明史·广西土司传三·广东琼州府》:“ 成化間,副使 涂力透纸背 lì tòu zhǐ bèi
解释:力:笔力。透:穿过。形容书法遒劲有力;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。也比喻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画人物极有功力。出处:唐 颜真卿《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》:“其用锋,常欲使其透过纸背,此成功之极也。”语法:力透纸背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;含褒义。示例:意在笔先,力透纸背。(清 赵翼《瓯北诗话》卷六)英语:profound in conception and succinct in language近义词:大笔如椽、遒劲有力、入木三分、刻画入微反义词:轻描淡写利绾名牵 lì wǎn míng qiān
解释:见“利惹名牵”。出处:明·高明《琵琶记·副末开场》:“一举鳌头,再婚牛氏,利绾名牵竟不归。”语法:利绾名牵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近义词:利惹名牵理不忘乱 lǐ bù wàng luàn
解释:国家得以平安治理的时候,不能忘记混乱的日子。出处:宋·王禹偁《进端拱箴表》:“然而安不忘危,理不忘乱,糜不有初,鲜克有终,古圣贤之深旨也。”语法:理不忘乱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。近义词:安不忘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