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拼音查成语 成语解释

rén

yóu

ér

伯仁由我而死

成语意思

    • 解释:

      伯仁:晋代周颙的字。指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

    • 出处:

      《晋书·周颙传》:“吾虽不杀伯仁,伯仁由我而死。”

    • 语法:

      伯仁由我而死作宾语、分句;指对别人的死感到内疚。

    • 示例:

      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灯火楼台》:“则‘我虽不杀伯仁,伯仁由我而死’,会一辈子歉疚在心,日子还过得下去?”

出处

    吾虽不杀伯仁,伯仁由我而死。

    -----唐·房玄龄等·《晋书·周颙传》

成语故事

    《资治通鉴》中记载,西晋覆灭之后,琅琊王司马睿南渡至江南,得到了在当地士族中颇具影响力的王敦和王导两兄弟的拥戴,在建康登基为晋元帝。晋元帝对王家的人极为器重,以至于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话:“王与马,共天下”,足见王氏家族势力的庞大。 然而,随着王敦逐渐掌握军权,他开始受到晋元帝的猜忌。尽管晋元帝试图制约王敦,但反而激怒了他,使其率军进攻建康。此时,身为朝中宰相的王导,自然也被牵连其中。他带着兄弟子侄二十余人,每日都在宫门外等候,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宽恕。 在这关键时刻,与王导有交情的周顗(字伯仁)进宫见皇帝。路过宫门时,王导向他大声呼救,希望他能救自己一家老小的性命。但周伯仁当时并未理会,径直进宫。然而,他却在皇帝面前极力为王导辩护,言辞恳切,最终打动了晋元帝。 周伯仁好酒,从宫中饮宴归来时已是酩酊大醉。此时,王导仍在宫外等候,再次向周伯仁求救。但周伯仁却再次未予理睬,反而对随从说了一些激怒王导的话。这导致两人之间产生了误会,王导对此怀恨在心。 实际上,周伯仁回到家后,又上书为王导陈辩无罪。然而,这一切王导都并不知情。 当朝廷最终不敌王敦的军队,王敦攻入石头城后,开始大肆杀害反对他的大臣和宦官。王敦询问其兄王导是否可以让周伯仁担任三司之职,但王导沉默不语。王敦又问是否只能担任令或仆,王导依然没有回答。最终,王敦决定杀掉周伯仁,王导也没有表示反对。 后来,王导在整理文库时发现了周伯仁为他开罪的奏折,得知了真相。他大哭着说:“我虽不杀伯仁,伯仁因我而死。在幽冥之中,我辜负了这位良友!” 其实,从这件事可以看出,伯仁之死虽然是由误会导致的,但伯仁自己行事放旷也是悲剧中不可忽视的因素。如果他能够及时向王导陈白事实,或者在与王导交流时更加谨慎和谦和,或许就能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。这也告诉我们,为人处世需要谦和谨慎,尤其是在涉及生死之事时更不能掉以轻心。因为多数人往往只相信眼见为实,而沉默和不当的言行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和怨恨。王导虽然心胸有些狭隘,但在这件事上也不能完全怪他。

成语接龙

字义分解

  • 读音:bǎi,bó
    bóbǎibà1. 兄弟排行次序:伯仲(指兄弟的次第,喻事物不相上下)。2. 父亲的哥哥:伯伯。伯父。伯母。3. 对父辈戚友的尊称:老伯。世伯。4.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三等:伯爵。5. 旧时对文章、
  • 读音:rén
    [ rén ]1. 一种道德范畴,指人与人相互友爱、互助、同情等:仁义(a.仁爱与正义;b.通情达理,性格温顺,能为别人着想)。仁爱。仁政。仁人志士(仁爱有节操的人)。仁义礼智(儒家的伦理思想)。仁至
  • 读音:yóu
    (1)(名)原由:因~|事~|理~|原~。(2)由于:咎~自取。(3)经过:必~之路。(4)(动)顺从;听从:事不~己|不~自主|俯仰~人|听天~命|言不~衷。(5)(介)归(某人去做):这事~我负责
  • 读音:wǒ
    (1)(名)称自己;有时也用来指称“我们”:~校。(2)(名)自己:忘~工作。
  • 读音:ér
    1.  古同“尔”,代词,你或你的:“而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”。2.  连词(a.表平列,如“多而杂”。b.表相承,如“取而代之”。c.表递进,如“而且”。d.表转折,如“似是而非”。e.连接肯定和否定
  • 读音:sǐ
    (1)生命终止。(2)(形)不顾生命;拼死:~战|~拼。(3)(形)表示达到极点:高兴~了|~顽固。(4)(形)不可调和的:~对头|~对手。(5)(形)不活动、固定:~脑筋|时间定~。(6)(动)不能

与伯仁由我而死相关的成语

与伯仁由我而死相关的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