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拼音查成语 成语解释

chǐ

zhī

tóng

五尺之僮

成语意思

    • 解释:

      见“五尺之童”。

    • 出处:

      晋·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外无期功强近之亲,内无应门五尺之僮。”

    • 语法:

      五尺之僮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

    • 近义词:

      五尺之童、五尺童子、五尺竖子

出处

   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,内无应门五尺之僮。

    -----晋·李密·《陈情表》

成语故事

    五尺之僮,同“五尺之童”,这个成语出自战国·孟轲所著的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。在战国时期,有一位名叫许行的学者,他从楚国来到滕国,并拜见滕文公,表示愿意成为滕国的百姓。滕文公热情地接待了他,并为他分配了一处房子居住。许行和他的弟子们穿着粗麻衣服,以打草鞋、编席子为生。 然而,过了一段时间后,许行对滕文公产生了不满。他认为滕文公并不算贤明的君主,因为贤明的君主应该与百姓一同耕田种地。他的这种观点得到了另一位学者陈相的赞同,陈相将许行的观点告诉了孟子。孟子对于许行的观点提出了质疑。他反问陈相:“许行的饭锅、农具和衣帽都是他自己制造的吗?”陈相回答说:“都不是,这些都是用粮食换来的。”孟子进一步指出,百姓有百姓的事情,国君有国君的事情。如果每件物品都需要自己制造才能使用,那将导致天下人疲于奔命。因此,孟子认为许行的观点是邪说,不应该被相信。陈相试图为许行的观点辩解,他说如果按照许行的主张去做,市场上将不会有欺诈行为,价格公平一致。即使是让五尺之童去买东西,也不会被卖家欺骗。因为布匹、丝绸、麻线、丝绵和鞋子等物品都会按照统一的价格出售,不考虑其质量和大小。然而,孟子对陈相的观点进行了反驳。他指出,价格一样并不一定是好事。因为各种物品的质量和成色都有所不同,所以价格也应该有差别。如果所有物品都按照统一的价格出售,不考虑其优劣,那么这将导致市场的混乱。孟子进一步强调,许行的观点是虚伪的,按照他的办法是无法治理好国家的。通过这个故事,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对于治国理念和市场经济的深刻理解。他强调国君和百姓各有其职责和分工,不应该混淆。同时,他也指出了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重要性,认为价格应该根据物品的质量和成色来确定,而不是一刀切地实行统一价格。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启示意义。

字义分解

  • 读音:wǔ
    1.  数名,四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伍”代):五彩。五官。五谷。五金。五代(中国朝代名,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)。五帝(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,通常指黄帝、颛顼、
  • 读音:chǐ,chě
    chǐchě1.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(亦称“市尺”。一尺等于十寸。西汉时一尺等于0.231米,今三尺等于一米):尺素(a.一尺长的白绢,借指小画幅;b.书信)。尺短寸长。尺牍。2. 量长度的器具:竹尺。
  • 读音:zhī
    [ zhī ]1. 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2. 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3.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4. 代词,代替人或事
  • 读音:tóng,zhuàng
    tóngzhuàng1. 封建时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:书僮。僮仆。2. 古同“童”。1. 〔僮族〕中国少数民族,今改作“壮族”。

与五尺之僮相关的成语

与五尺之僮相关的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