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拼音查成语 成语解释

huò

shǒu

zuì

kuí

祸首罪魁

成语意思

  • 解释:

    首:头目;魁:首领。犯罪作恶的首罪者。

  • 出处:

    明·郑若庸《玉玦记·索命》:“虽是虔婆杀我,娟奴是祸首罪魁,追了他去。”

  • 语法:

    祸首罪魁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祸头子。

  • 示例:

    我们要把这事的祸首罪魁揪出来

出处

    虽是虔婆杀我,娟奴是祸首罪魁,追了他去。

    -----明·郑若庸·《玉玦记·索命》

成语故事

    “罪魁祸首”系由“罪魁”及“祸首”二语组合而成。“罪魁”一语见自宋・文天祥《指南录・卷一・纪事》。文天祥,字履善、宋瑞,号文山,庐陵人。南宋大臣,文学家,伟大的民族英雄。吕文焕是南宋末期将军。他统领南宋军队与蒙古军交战,死守襄阳五年,因得不到后援,孤军奋战而终于降敌。吕文焕投降后,蒙古军猛攻南宋,宋朝封吕文焕的姪儿吕师孟为兵部尚书,想借以缓和蒙古的攻势。文天祥当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,在一次宋、元双方对谈时,文天祥骂吕师孟是遗孽,吕文焕是乱贼。吕文焕问文天祥为何这么骂,文天祥马上痛斥吕文焕说:“你引狼入室,带领蒙古军南下,叛逆误国,让国家遭遇如此不幸,这样的『罪魁』,你不是乱贼谁是乱贼?小孩子都骂你,何止只有我骂你!”后文天祥督诸路军马抗元,兵败被俘,英勇就义。“祸首”一语见于《东观汉记・卷一五・申屠刚》。周武王灭商后,分封鲁地予周公,但周公一直未到封地。武王死后,这里的淮夷、徐戎同时叛乱,周公东征平定了叛乱,稳定了局势。周公因为辅佐年幼的成王,无法到封地,为了预防“祸首”再度俟机为乱,便让他的儿子伯禽代他受封,让伯禽镇守这一地区,并要他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,成为周王朝强有力的后盾。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“罪魁祸首”,用来指领导或策划肇祸犯罪的首要人物。

成语接龙

字义分解

  • 读音:huò
    (1)(名)祸患;祸事灾难(2)(动)损害:~国殃民。
  • 读音:shǒu
    (1)(名)头(2)(形)第一;最高的:~相|~脑。(3)(名)首领:~长。(4)(名)首先:~创。(5)(动)出头告发:自~。(6)姓。(7)(量)用于诗、词、赋;一篇叫一首。
  • 读音:zuì
    (1)(名)作恶或犯法的行为:~案|~犯|~名|~囚|~人|~责|~证|~恶滔天|~魁祸首|~孽深重。(2)(动)过失:归~于人。(3)(形)苦难;痛苦;受~。(4)(动)把罪过归到某人身上:~己。
  • 读音:kuí
    (1)(形)为首的;居第一位的:罪~|夺~|花~。(2)(形)(身体)高大:~梧。(3)(名)魁星;北斗七星中形成斗形的四颗星。

与祸首罪魁相关的成语

与祸首罪魁相关的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