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拼音查成语 成语解释

shí

zhōu

不食周粟

成语意思

    • 解释:

      粟:小米,泛指粮食。原指伯夷、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。指清白守节

    • 出处:

     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伯夷列传》:“武王已平殷乱,天下宗周,而伯夷、叔齐耻之,义不食周粟,隐于首阳山,采薇而食之。”

    • 语法:

      不食周粟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有骨气。

    • 示例:

      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,因为两人曾经议定“不食周粟”,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。(鲁迅《故事新编 采薇》)

    • 反义词:

      卑躬屈膝

出处

    武王已平殷乱,天下宗周,而伯夷、叔齐耻之,义不食周粟,隐于首阳山,采薇而食之。

    -----西汉·司马迁·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

成语故事

    “不食周粟”比喻坚决反对某种行动或主张。此典出自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武王已平殷乱,天下宗周,而伯夷、叔齐耻之,义不食周粟,隐守于首阳山,采薇而食之。”殷朝末年,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伯夷,小儿子叔齐。国君在位时,就想让叔齐继承王位。国君死后,叔齐觉得自己比伯夷小,就把国君之位让给伯夷。伯夷说:“立你为国君,是父亲的意思,我怎么能接受呢?”两人相互推让,都不愿做国君。最后,两人弃位逃往西部周文王处。刚走到半路,伯夷、叔齐碰上周武王的部队。原来周文王已死。武王继承了王位。还来不及埋葬父亲,他就用车载着周文王的遗像,前去攻打纣王。伯夷、叔齐拦住周武王的马头苦苦劝谏说:“父亲死后不埋葬,反而兴兵讨伐,说得上孝道吗?以臣子的身份去杀害君王,说得上仁慈吗?”武王手下的士兵见了,想要杀死他们。姜太公说:“他们是仁义之人。”就叫士兵把他俩扶开。周武王平定殷朝之后,天下都属于周朝。为此,伯夷、叔齐感到耻辱,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,后来他们隐居在首阳山中(“伯夷、叔齐耻之。义不食周粟,隐于首阳山”),靠采摘蕨菜度日,他俩编了一首歌,歌中唱道:“登上西山啊,采摘蕨菜。残暴代替残暴啊,不知谁是谁非(“以暴易暴兮,不知其非矣”注:伯夷、叔齐认为殷和周都是一样的残暴)?神农、舜和禹已经消逝啊,我们将依靠谁?往哪里啊往哪里?生命就这般衰微!”

成语接龙

字义分解

  • 读音:bù
    [ bù ]1. 副词。2.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去。不多。不法。不料。不材(才能平庸,常用作自谦)。不刊(无须修改,不可磨灭)。不学无术。不
  • 读音:shí,sì
    shísì1. 吃:食肉。食欲。2. 吃的东西:食品。粮食。零食。丰衣足食。3. 俸禄:“君子谋道不谋食”。4. 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1. 拿东西给人吃:食母(乳母)。
  • 读音:zhōu
    (1)(名)圈子:绕场一~。(2)(名)周围:四~|圆~。(3)(动)绕一圈:~而复始。(4)(形)普遍;全:~身|~知。(5)(形)完备;周到:~密|~详。(6)(名)星期:~报|~刊|~末。(7)
  • 读音:sù
    (1)(名)谷子。(2)(名)姓。

与不食周粟相关的成语

与不食周粟相关的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