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拼音查成语 成语解释

qiū

háo

zhī

秋毫之末

成语意思

  • 解释:

    秋毫: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。末:末梢;尖端。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。

  • 出处:

    先秦 孟轲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吾力足以举而钧,而不足以举一羽;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,则王许之乎?”

  • 语法:

    秋毫之末偏正式;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

  • 示例:

    (1)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,即使是秋毫之末也能看得一清二楚。(2)外交上的事情,即使小如秋毫之末,也要谨慎,不能出错。

出处

  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。

    -----战国·孟子·《孟子・梁惠王上》

成语故事

    春秋时期,齐桓公和晋文公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腕先后称霸,成为诸侯的领袖。到了战国时期,齐宜王也怀有统一诸侯、称霸一方的雄心,因此向当时的大儒孟子求教。 齐宜王向孟子问道:“请您讲述一下齐桓公、晋文公如何用武力统一天下的故事。” 孟子沉思后回答:“恐怕这不符合您的愿望。我们儒家向来不推崇霸道,而是推崇王道——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。” 齐宜王追问:“您说的王道确实有道理,但要具备怎样的道德才能实现呢?” 孟子以齐宜王的善行为例,说:“听说您在新钟铸成时,因为不忍心看到牛被宰杀而感到难过。这种仁慈之心,正是行王道、统一天下的基础。” 孟子接着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:“如果有人说他能举起极重之物,却举不起一根羽毛;能看清极细之物,却看不见一车木柴,您会相信吗?” 齐宜王立刻回答:“当然不会。” 孟子微笑道:“正是如此。如果您能以这样的仁心对待动物,却不愿意用来爱护百姓,那也是难以置信的。羽毛之所以举不起,是因为不愿举;木柴之所以看不见,是因为不愿看;百姓之所以不能安居乐业,是因为您没有去关心。您能否以德统一天下,关键在于您是否愿意去做。这关乎您的意志,而非能力。” 孟子的回答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和君主的仁心,指出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君主是否愿意实施仁政,关心百姓的福祉。这个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,即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繁荣。

成语接龙

字义分解

  • 读音:qiū
    (1)(名)秋季:深~|~风|~雨。(2)(名)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:麦~|大~。(3)(名)指一年的时间:一日不见;如隔三~。(4)(名)指某个时期(多指不好的):多事之~|危急存亡之~。(5)(名)
  • 读音:háo
    (1)(名)细长而尖的毛:狼~笔|羊~笔。(2)(名)指毛笔:挥~。(3)(名)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:头~|二~。(4)(副)一点儿(只用于否定式):~不足怪|~无头绪。(5)(形)(某些计量单位的)
  • 读音:zhī
    [ zhī ]1. 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2. 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3.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4. 代词,代替人或事
  • 读音:mò
    (1)(名)东西的梢;尽头:年~。(2)(形)不是根本的重要的事物:~节。(3)(名)最后;终了;末尾:剧~|篇~。(4)(名)(~子、~儿 )细碎的或成面儿的东西:茶~。(5)(名)戏曲角色;扮演中

与秋毫之末相关的成语

与秋毫之末相关的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