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大全

拼音查成语 成语解释

shēng

míng

láng

声名狼藉

成语意思

    • 解释:

      声名:名誉;名声;狼藉: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;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。后借以形容散乱;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。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;不可收拾。

    • 出处:

     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蒙恬列传》:“以其君为不明,以是籍于诸侯。”唐 司马贞索隐:“言其恶声狼藉,布于诸国。”

    • 语法:

      声名狼藉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、补语;含贬义。

    • 示例:

      因汪太史平日声名狼藉,最不见重于官场,日前新督帅参劾劣绅十七名,实以汪某居首。(清 黄小配《廿载繁华梦》第三十三回)

    • 英语:

      have a bad name

    • 日语:

      名声が地を掃 (はら)う

    • 俄语:

      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дурной славой

    • 其他:

      <德>berüchtigt

    • 近义词:

      名誉扫地、臭名昭著、身败名裂、臭名远扬、臭名昭着

    • 反义词:

      流芳百世、名闻遐迩、名满天下、地望高华

出处

    恶声狼藉,布于诸国。

    -----西汉·司马迁·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

成语故事

    此典出自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:“恶声狼藉,布于诸国。”   蒙恬和蒙毅兄弟俩都受到秦始皇的信任。秦始皇死后,他的儿子胡亥即位。胡亥年幼无知,听信李斯、赵高的谗言,派人通知蒙毅,让他自杀。蒙毅在给胡亥的答话中列举了几个杀害良臣的暴君:如秦穆公以三位良臣殉葬,秦昭襄王杀白起,楚平王杀伍奢,吴王夫差杀伍子胥,并说这些君主因犯了杀害良臣的错误而遭到天下人的声讨,以致“恶声狼藉,布于诸国”,希望胡亥引以为戒。但是胡亥不听他的劝谏,最终还是杀了蒙毅,接着蒙恬也被迫自杀了。

成语接龙

字义分解

  • 读音:shēng
    (1)(名)(~儿)声音:雨~。(2)(量)表示声音发出的次数:喊了两~。(3)(动)发出声音;宣布;陈述:~东击西。(4)(名)名声:~誉|~望。(5)(名)声母:双~叠韵。(6)(名)字调:平~|
  • 读音:míng
    [ míng ]1.人或事物的称谓:名字。名氏。名姓。名义。名分(fèn )。名堂。名落孙山。名存实亡。2.起名字:“秦氏有好女,自名为罗敷”。3.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:这些人以“办学”为名,行骗
  • 读音:láng
    (名)哺乳动物;形状和狗相似;昼伏夜出;性情残忍而贪婪;伤害人畜;对畜牧业有害处。
  • 读音:jiè,jí
    jièjí1. 垫在下面的东西。2. 衬垫:枕藉。3. 同“借”。4. 抚慰:慰藉。5. 含蓄:蕴藉。6. 假设,假使:“公等遇雨,皆已失期,失期当斩。藉第令毋斩,而戍死者固十六七”。1. 践踏,凌辱

与声名狼藉相关的成语

与声名狼藉相关的词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