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都搜:
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 sǐ shēng yǒu mìng,fù guì zài tiān
解释: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。出处:《论语 颜渊》:“子夏曰:‘商闻之矣,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’”语法: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宿命论。示例:岂不闻夏云:“死生有命,富贵在天。”何惧之有。元 无名氏《刘弘嫁婢》楔子死声淘气 sǐ shēng táo qì
解释:见“死声咷气”。出处:明·冯惟敏《醉太平·李中麓醉归堂夜话》曲:“死声淘气叫皇天,老天公不管。”语法:死声淘气作谓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。死亡枕藉 sǐ wáng zhěn jiè
解释:枕藉:纵横相枕而卧。形容死的很多。出处:朱自清《执政大屠杀记》:“那时前后都有枪弹,人多门狭,前面的枪又极近,死亡枕藉。”语法:死亡枕藉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死无对证 sǐ wú duì zhèng
解释:对证:核实。当事人已死,无法核对事实。出处:元 无名氏《抱妆盒》第三折:“那厮死了,可不好了,你做的个死无对证。”语法:死无对证作宾语、定语;指无法核对事实。示例:章诒和《往事并不如烟·一片青山了此身》:“特别声明‘别以为张主席死无对证了’。”反义词:有据可查死样活气 sǐ yàng huó qì
解释:形容没有生气。出处: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‘京派’和‘海派’》:“我宁可向泼刺的妓女立正,却不愿意和死样活气的文人打棚。”语法:死样活气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。死有余辜 sǐ yǒu yú gū
解释:辜:罪恶。形容罪大恶极;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。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路温舒传》:“盖奏当之成,虽咎繇听之,犹以为死有余辜。”语法:死有余辜紧缩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示例:清 林则徐《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》:“如再观望迁延,以身试法,则是孽由自作,死有余辜。”丝竹管弦 sī zhú guǎn xián
解释:丝:指弦乐器;竹:指管乐器。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。也指音乐。出处:晋·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虽无丝竹管弦之盛,一觞一咏,亦足以畅叙幽情。”语法:丝竹管弦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乐器。示例:丝竹管弦韵悠扬,歌喉宛转何清越。(李木庵《秧歌舞吟》诗)司马牛之叹 sī mǎ niú zhī tàn
解释:比喻对孑然一身、孤立无援的感叹。出处:《论语 颜渊》:“司马牛忧曰:‘人皆有兄弟,我独亡。’”语法:司马牛之叹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示例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45回:“咱们也算同病相怜,你也是个明白人,何必作‘司马牛之叹’?”司马昭之心 sī mǎ zhāo zhī xīn
解释: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。出处:晋 陈寿《三国志 魏志 高贵乡公传》:“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: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所知也。”语法:司马昭之心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;含贬义。示例:清 梁启超《新民论 论民族竞争之大势》:“岂所谓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见者耶?”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 sī mǎ zhāo zhī xīn,lù rén jiē zhī
解释:路人:路上的人,指所有的人。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。出处: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传》斐松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: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”语法: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作宾语、分句;指人所共知的野心。思前想后 sī qián xiǎng hòu
解释:前:原因。思思前头;想想后头。反复考虑事情的原因和结果。出处: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52回:“且闻太师见后无袭兵,领人马徐徐而行;又见折了余庆,辛环带伤,太师十分不乐,一路上思前想后。”语法:思前想后联合式;作谓语;形容反复思考。示例:(1)小李思前想后,感到这件事十分难办。(2)她办事总是思前想后,顾虑太多。思深忧远 sī shēn yōu yuǎn
解释:思虑得深,为久远的事操心。形容考虑周到。出处:《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思深哉,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。不然,何忧之远也。”语法:思深忧远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死别生离 sǐ bié shēng lí
解释:永久的离别或难期再见的离别。出处:元·柯丹丘《荆钗记·见母》:“死别生离辞故里,经历尽万种孤栖。”语法:死别生离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表现对分别的悲伤。示例:古华《姐妹寨》:“我这才生平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生离死别,死别生离!”死不改悔 sǐ bù gǎi huǐ
解释:到死也不肯改过悔悟。形容极其顽固;坚持错误。出处:毛泽东《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》:“少数极顽固的,可能死不改悔,戴着右派帽子进棺材。”语法:死不改悔偏正式;作谓语;含贬义。示例:他死不改悔,始终坚持他的错误论调死而无悔 sǐ ér wú huǐ
解释:就是死了也不懊悔。形容态度坚决。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暴虎冯河,死而无悔者,吾不与也。’”语法:死而无悔作谓语、定语;指态度坚决。示例:清·许奉恩《里乘》第三卷:“死而无悔,不知是何居心也!”死而无怨 sǐ ér wú yuàn
解释:怨:怨恨。死了也不怨恨。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七回:“我说出你那破绽,教你死而无怨。”出处:元·郑光祖《倩女离魂》第三折:“不是我闲淘气,便死呵死而无怨,待悔呵悔之何及!”语法:死而无怨作谓语;指死而无悔。示例:求大人请臬台大人升一升冠,露一露头部,倘没有受伤痕迹,小人死而无怨。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二十七回死灰复燃 sǐ huī fù rán
解释: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。比喻已停止或消失的东西又重新活动起来。复:又。出处:宋 陈亮《谢曾察院启》:“劫火不烬,玉固如斯;死灰复燃,物有待尔。”语法:死灰复燃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贬义。示例:儒家的理论,非等到董仲舒不能死灰复燃的。(闻一多《什么是儒家》)死里求生 sǐ lǐ qiú shēng
解释:同“死中求生”。出处: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5回:“合我师傅父女两人,费了无限精神,成全得我转祸为福,死里求生,重归故里。”语法:死里求生作谓语、宾语;指在很危险的境地中求生。示例:新军中的一些革命分子便决心起来反抗,以图死里求生。吴玉章《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》死乞百赖 sǐ qǐ bǎi lài
解释:见“死乞白赖”。出处:梁斌《播火记》:“他只好年有年礼,节有节礼,死乞百赖巴结上冯老兰。”语法:死乞百赖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。驷马高门 sì mǎ gāo mén
解释:《汉书·于定国传》:“始定国父于公,其闾门坏,父老方共治之。于公谓曰:‘少高大闾门,令容驷马高盖车。我治狱多阴德,未尝有所冤,子孙必有兴者。’至定国为丞相,永为御史大夫,封侯传世云。”后以“驷马高门”谓门第显赫。出处:《汉书·于定国传》:“始定国父于公,其闾门坏,父老方共治之。于公谓曰:‘少高大闾门,令容驷马高盖车。我治狱多阴德,未尝有所冤,子孙必有兴者。’至定国为丞相,永为御史大夫,封侯传世云。”语法:驷马高门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示例:元·姚燧《王思廉之祖沂赠恒山郡庄惠侯制》:“伍符尺籍,事专司六部之间,驷马高门,报顾在百年之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