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车字典>汉语词典>拼音查词>惊蛰>

惊蛰怎么读,意思,造句

汉语词语拼音 汉语解释

jīng

zhé

惊蛰

惊蛰

拼音:jīng zhé

注音:ㄐ一ㄥ ㄓㄜˊ

结构: (左右) (上下)

惊蛰的意思

  • 词语解释:

    惊蛰jīngzhé

    (1) 二十四节气之一,在3月5、6或7日

    the Waking of Insects
  • 引证解释:

    ⒈ 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在公历3月5,6或7日。此时气温上升,土地解冻,春雷始鸣,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,故名。

    《逸周书·周月》:“春三月,中气,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。”
    唐韦应物《田家》诗:“微雨众卉新,一雷惊蛰始。”
    宋苏辙《游景仁东园》诗:“新春甫惊蛰,草木犹未知。”
    《解放日报》1980.3.7:“农谚说:‘惊蛰麦直’,‘惊蛰,蛇虫百脚开食’,节气到了惊蛰,大地回暖,三麦拔节,毛桃爆芽,杂草返青,百虫苏醒开食,开始有雷声和蛙鸣。”

    ⒉ 指经过冬眠被春雷惊醒的虫豸。

    《文选·左思<魏都赋>》:“抑若春霆发响,而惊蛰飞竞;潜龙浮景,而幽泉高镜。”
    李善注引《吕氏春秋》:“闻春始雷,则蛰虫动矣。”

  • 国语词典:

    二十四节气之一。在国历三月五日或六日,此时正值春天,气温回升,蛰居的动物惊醒,开始活动,故称为「惊蛰」。旧称为「启蛰」。

  • 网络解释:

    惊蛰 (二十四节气之一)

  • 惊蛰,古称“启蛰”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;太阳到达黄经345°时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二月节……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,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”
  • 此前,昆虫入冬藏伏土中,不饮不食,称为“蛰”;到了“惊蛰节”,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,称为“惊”。故惊蛰时,蛰虫惊醒,天气转暖,渐有春雷,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。古代分惊蛰为三候:“一候桃始华;二候仓庚(黄鹂)鸣;三候鹰化为鸠。”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:“一候桃花,二候杏花,三候蔷薇。”。
  • 1、惊蛰地气通,搂麦要进行。
  • 2、惊蛰时节,乍暖还寒,气候干燥,容易使人口干舌燥、外感咳嗽。
  • 3、这几声春雷打得真是惊天动地,果然有点惊蛰的味道。
  • 4、惊蛰晷长八尺二寸,未当至而至,多病癰疽胫肿。
  • 5、春雷响起来,福气又到来,气温升起来,身体动起来,日子长起来,心情好起来,生活闹起来,惊蛰幸福来。
  • 6、春风春雨皆春意,惊蛰惊雷藏惊喜。
  • 7、惊蛰过后,大地回春,万象更新。
  • 8、惊蛰节气,春雷萌动,万物复苏,乍暖还寒。
...

字义分解

  • 读音: jīng
    [ jīng ]

    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~慌。吃~。

    2.惊动:打草~蛇。

    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~了。

  • 读音: zhé
    [ zhé ]

    (动)蛰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