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车字典>汉语词典>拼音查词>不入虎穴焉得虎子>

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怎么读,意思,造句

汉语词语拼音 汉语解释

xué

yān

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

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

拼音:bù rù hǔ xué yān dé hǔ zǐ

注音:ㄅㄨˋ ㄖㄨˋ ㄏㄨˇ ㄒㄩㄝˊ 一ㄢ ㄉㄜˊ ㄏㄨˇ ㄗˇ

词性: 成语

结构: (独体) (独体) (半包围) (上下) (上下) (左右) (半包围) (独体)

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的意思

  • 词语解释:

    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bù rù hǔxué,yān dé hǔzǐ

    (1) 不深入到老虎的洞穴中,就得不到老虎崽子。指不敢于冒险、不经历艰难险阻,就不会取得成就

    The only way to catch tiger cubs is to go into the tiger's den;nothing venture,nothing gain
  • 引证解释:

    ⒈ 喻不冒风险,就不能取得大的成功。

    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超曰:‘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当今之计,独有因夜以火攻虏,使彼不知我多少,必大震怖,可殄尽也。’”
    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回:“黄忠催军马随后而进, 刘封曰:‘军士力困,可以暂歇。’ 忠曰:‘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?’策马先进。”
    毛泽东《实践论》:“‘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’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,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。”
    唐时避李虎(李渊祖父)讳,改作“不入兽穴,安得兽子。”见陈垣《史讳举例》卷六。 《周书·李远传》:“古人有言:‘不入兽穴,安得兽子。’若以奇兵出其不意,事或可济。”
    《北史·韦祐传》:“古人称不入兽穴,不得兽子。安危之事未可预量。”

  • 国语词典:

    (谚语)​不深入险境,就不能获取胜利成功。《三国演义.第一一七回》:「『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?』我与汝等来到此地,若得成功,富贵共之。」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.四六回》:「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!身先士卒,古之名将皆然。」也作「不探虎穴,安得虎子」、「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」、「不入兽穴,安得兽子」。

  • 网络解释:

    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

  • 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"出自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, 比喻不经历艰险,就不能取得成功。也指需通过实践取得真知。

字义分解

  • 读音: bù
    [ bù ]
    [ bù ]

    1. 副词。

    2. 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去。不多。不法。不料。不材(才能平庸,常用作自谦)。不刊(无须修改,不可磨灭)。不学无术。不速之客。

    3. 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:不,我不知道。

    4. 用在句末表疑问:他现在身体好不?

  • 读音: rù
    [ rù ]

    (1)(动)进来或进去:投~|~冬|由浅~深。

    (2)(动)参加到某种组织中:~学|~伍。

    (3)(动)收入:岁~|量~为出。

    (4)(动)合乎:~时|~情~理。

    (5)(名)入声:平上去~。

  • 读音: hǔ
    [ hǔ ]

    1. 哺乳动物,毛黄褐色,有黑色条纹,性凶猛,力大。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(通称“老虎”):虎口(a.喻危险境地;b.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)。虎穴(喻危险境地)。虎符(古代调兵的凭证,用铜铸成虎形,分两半)。虎狼(喻凶残的人)。虎头蛇尾。虎踞龙盘。龙腾虎跃。

    2. 勇猛、威武:虎将。虎势。虎劲。虎威。虎虎。虎气。

    3. 古同“唬”,威吓。

    4. 古同“琥”,琥珀。

  • 读音: xué
    [ xué ]

    (1)(名)岩洞;泛指地上或某些建筑物上的坑或孔;动物的窝。

    (2)(名)墓穴。

    (3)(名)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。也叫穴位或穴道。

    (4)(名)姓。

  • 读音: yān
    [ yān ]

    (1)〈书〉

    (2)(代)跟介词“于”加代词“是”相当:必不在~|乐莫大~。

    (3)(代)哪里;怎么(多用于反问):~有今日?|不入虎穴;~得虎子?

    (4)(副)乃;才:必知乱之所自起;~能治之。

    (5)语气助词:有厚望~。

  • 读音: dé,děi,de
    [ dé,děi,de ]

    1. 获取,接受:得到。得失。得益。得空(kòng)。得便。得力。得济。心得。

    2. 适合:得劲。得当(dàng )。得法。得体。

    3. 满意:得意。扬扬自得。

    4. 完成,实现:饭得了。得逞。得志(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)。

    5. 可以,许可:不得随地吐痰。

    6. 口语词(a.表禁止,如“得了,别说了”;b.表同意,如“得,就这么办”)。

    1. 必须,须要:可得注意。

    2. 极舒服,极适意: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,就得了。

    1.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:要不得。拿得起来。

    2.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,表示效果或程度:跑得快。香得很。

  • 读音: hǔ
    [ hǔ ]

    1. 哺乳动物,毛黄褐色,有黑色条纹,性凶猛,力大。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(通称“老虎”):虎口(a.喻危险境地;b.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)。虎穴(喻危险境地)。虎符(古代调兵的凭证,用铜铸成虎形,分两半)。虎狼(喻凶残的人)。虎头蛇尾。虎踞龙盘。龙腾虎跃。

    2. 勇猛、威武:虎将。虎势。虎劲。虎威。虎虎。虎气。

    3. 古同“唬”,威吓。

    4. 古同“琥”,琥珀。

  • 读音: zǐ
    [ zǐ ]

    1. 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

    2. 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

    3. 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

    4. 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

    5.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àn)。棋子儿。

    6. 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

    7. 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

    8. 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

    9. 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

    10. 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

    11.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

    12. 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

    13. 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

    14. 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