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义之交 dào yì zhī jiāo
解释:交:交情,友谊。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交往和友情。指互相帮助,互相支持的朋友。出处: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38回:“道义之交,只此已足,何必更为介介。”语法:道义之交作宾语;用于朋友。示例:道义之交,只此已足,何必更为介介。(清 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三十八回) ...得意之色 dé yì zhī sè
解释:得意:称心如意。因非常称心如意而露出傲慢的神色。出处:鲁迅《书信集·答有恒先生》:“血的游戏已经开头,而角色又是青年,并且有得意之色。”语法:得意之色作宾语;用于人的表情。示例:血的游戏已经开头,而角色又是青年,并且有得意之色。(鲁迅《书信集 答有恒先生》)反义词:失魂落魄 ...等而下之 děng ér xià zhī
解释:比这一等更差的。指事物递减;后面的比前面的差一级;低一等。出处:宋 楼钥《攻愧集》:“乡之贫者,或不及于此,则以此法等而下之。”语法:等而下之紧缩式;作谓语;含贬义。示例:某些党外人士,与他这几位朋友相比,除了性别、高矮、胖瘦没法儿强求一致,其他许多方面却等而下之。 ...等闲视之 děng xián shì zhī
解释:等闲:无关紧要;之:它。把它看得无关紧要;不加重视。出处: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95回:“此乃大任也,何为安闲乎?汝勿以等闲视之,失吾大事。”语法:等闲视之偏正式;作宾语;用于否定句,反问句。示例:但是确实存在着这种典型,而且为数相当地多,为害相当地大,不可等闲视之的。(毛泽东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) ...地主之谊 dì zhǔ zhī yì
解释:即招待外地来的客人;当地主人应尽的义务。地主:当地的主人。谊:情谊。出处:左丘明《左传 哀公十二年》:“子服景伯谓子贡曰:‘夫诸侯之会,事既毕矣,侯伯致礼,地主归饩,以相辞也。’”语法:地主之谊偏正式;作宾语;含褒义。示例:晚生得蒙青目,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,如何便要去?(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十二回) ...点睛之笔 diǎn jīng zhī bǐ
解释:笔:文笔。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。出处:《晋书·顾恺之传》:“恺之每画人成,或数年不点目睛。人问其故。答曰:‘四体妍蚩,本无阙少于妙处,传神写照,正在阿睹中。’”语法:点睛之笔作宾语;用于文章或作品的一部分。 ...钓游之地 diào yóu zhī dì
解释:童年生活的地方,一般指故乡。出处:唐·韩愈《送杨少尹序》:“今之归,指其树曰:‘某树,吾先人之所种也;某水某丘,吾童子时所钓游也。’”语法:钓游之地作宾语;借指故乡。示例:儿时的钓游之地,当然很使人怀念的。(鲁迅《华盖集 忽然想到》) ...鼎足之势 dǐng zú zhī shì
解释: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。出处:晋 孙楚《为石仲容与孙皓书》:“自谓三分鼎足之势。可以与泰山共相始终。”语法:鼎足之势偏正式;作宾语;指三方面相持。示例:三国时期,魏、蜀、吴各据一方,形成鼎足之势。 ...鼎食之家 dǐng shí zhī jiā
解释:'“鼎”古时国之大宝,唯有帝王诸侯才能用鼎,且多为祭祀之用,能食以鼎,说明家族势力极大,且含“贵”之象征。现多形容政治家族或世家,一般富豪光有银子是难以用此以述的。 ...董狐之笔 dǒng hú zhī bǐ
...栋梁之才 dòng liáng zhī cái
解释:比喻能担当大事的人才语法:每个青年都应该努力向上,刻苦学习,使自己成为国家的~。示例:每个青年都应该努力向上,刻苦学习,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。 ...栋梁之材 dòng liáng zhī cái
解释:可以做屋栋房梁的材料。比喻能够担当重任的人。出处:南朝 梁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赏誉》:“庾子嵩目和峤,森森如千丈松,虽磊砢有节目,施之大厦,有栋梁之用。”语法:栋梁之材偏正式;作宾语;含褒义。示例:将来你们姑表兄弟,必是国家栋梁之材,股肱膀臂,同时出在两府,前程真是无可限量呀!(端木蕻良《曹雪芹》第十六章) ...斗筲之器 dǒu shāo zhī qì
解释:斗:容器,一斗=十升;筲:竹器,容一斗两升。比喻气量狭窄、见识短浅的人出处:宋 曾慥《类说》引《使辽录 南朝峭汉》:“弼曰:‘臣斗筲之器,不足道;本朝人材胜如臣者,车载斗量,安可数计!”语法:斗筲之器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;含贬义。示例:清·钱彩《说岳全传》第73回:“今照奸臣秦桧,斗筲之器,闾阎小人。” ...斗筲之人 dǒu shāo zhī rén
解释:斗:容十升。筲:竹器;容一斗二升。斗、筲都是容量不大的器具。像斗筲那样容量的人。形容人的气量狭小;见识短浅。亦用为自谦之词。出处: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子路》:“斗筲之人,何足算也。”语法:斗筲之人偏正式;作主语;含贬义。示例:臣虽斗筲之人,诚窃怀怪,以为笃、景亲近贵臣,当为百僚表仪。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何敞传》 ...斗筲之役 dǒu shāo zhī yì
解释:指报酬极少的劳役。出处:《后汉书·郭太传》:“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?” ...锻炼之吏 duàn liàn zhī lì
解释:指旧时网罗罪名,陷害人的官吏。出处:《后汉书·韦彪传》:“忠孝之人,持心近厚,锻炼之吏,持心近薄。” ...断袖之宠 duàn xiù zhī chǒng
解释:断:截断;宠:宠爱,宠幸。指男子搞同性恋的行径,指男宠。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董贤传》:“常与上卧起。尝昼寝,偏藉上袖,上欲起,贤未觉,不欲动贤,乃断袖而起。”语法:断袖之宠作宾语;指男宠。示例:绍闻每日在碧草轩戏谑调笑,九娃儿居然断袖之宠。清 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24回 ...对症之药 duì zhèng zhī yào
解释:针对病根下的药。比喻纠正缺点错误所用的相应办法。出处:《三国志 魏志 华陀传》:“府吏倪寻、李延共止,俱头痛身热,所苦正同。佗曰:'寻当下之,延当发汗。'或难其异,佗曰:'寻外实,延内实,故治之宜殊。'即各与药,明旦并起。” ...顿腹之言 dùn fù zhī yán
解释:犹言肺腑之言。出处: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二五回:“常言酒发顿腹之言。”语法:顿腹之言作主语、宾语;指真心话。示例:请仔细回味他这番顿腹之言 ...多故之秋 duō gù zhī qiū
解释:多故:多变乱多患难;秋:指某个时期。指多事故多患难的时期。出处:《金史·宣宗季下》:“今多故之秋,人才难得,朕欲除大罪外,徙刑追配有武艺善掌兵者,量才复用。”语法:多故之秋作宾语;指多事故多患难的时期。示例:清·王韬《弢园文录·宜索归澳门议》:“曩之所以敢飞扬跋扈者,以中国多故之秋,未遑兼顾。” ...耳食之论 ěr shí zhī lùn
解释:形容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言论。亦作“耳食之谈”、“耳食之言”、“耳食之见”、“耳食之学”。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六国年表序》:“学者牵于所闻,见秦在帝位日浅,不察其终始,因举而笑之,不敢道,此与以耳食无异。”语法:耳食之论作主语、宾语;指无稽之谈。示例:清·赵翼《廿二史札记·新旧唐书》:“今人动谓新书过旧书远甚,此耳食之论也。” ...耳食之谈 ěr shí zhī tán
解释:耳食:以耳吃食,指不加审察,轻信传闻。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。出处:清 阮葵生《茶余客话》卷六:“此耳食之谈,引经断狱,当不如是。”语法:耳食之谈偏正式;作宾语;指没有根据的话。示例:此耳食之谈,引经断狱,当不如是。(清 阮葵生《茶余客话》卷六) ...耳食之言 ěr shí zhī yán
解释:耳食:耳朵吃饭。比喻耳杂吃进去的不知滋味。不加分辨的;指没有确凿的根据;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。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六国年表序》:“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,不敢道,此与以耳食无异。”语法:耳食之言偏正式;作宾语;含贬义。示例:鲁迅《不是信》:“虽然偶有些‘耳食之言’,又大抵是无关大体的事。” ...发棠之请 fā táng zhī qǐng
解释:发:发放;棠:齐国地名,积谷之处;请:请求。原指孟轲劝请齐王发放棠邑粮食赈济饥民。后指请示赈济。出处: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齐饥,陈瑧曰:‘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。’”语法:发棠之请作宾语;指请示赈济。示例:地震灾后,人们都在盼望发棠之请 ...反其道而行之 fǎn qí dào ér xíng zhī
解释:反;相反;其:他的;道:方法;办法;行:做;之:它;指事情。采取同对方相反的方法行事。出处:清·吴趼人《痛史》第14回:“只是宗兄劝你去做教习,你却去做学生,未免反其道而行之了!”语法:反其道而行之连动式;作谓语;指采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。示例:家长们总教育孩子不要玩火,可很多孩子存在好奇心,反其道而行之,最后闹出事来。 ...方便之门 fāng biàn zhī mén
解释:方便:本为佛教语;指用灵活的方式劝人信佛。后引申为给人以便利。便利的大门。出处:唐王勃《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》:“维摩见柄,盖伸方便之门;道安谢归,思远朝廷之事。”语法:方便之门偏正式;作宾语;与开连用。示例:他为官清廉,从不为自己或家人开方便之门。 ...方寸之地 fāng cùn zhī dì
解释:指心。出处:战国 郑 列御寇《列子 仲尼》:“吾见子之心矣:方寸之地虚矣。”语法:方寸之地作宾语;指心。示例:寻省遭罹,万重不幸。方寸之地,自不能言;求人见谅,岂复容易?(唐 刘禹锡《上杜司徙启》) ...匪石之心 fěi shí zhī xīn
解释:比喻坚贞不渝出处:《诗经 邶风 柏舟》:“我心匪石,不可转也。”语法:匪石之心偏正式;作宾语;比喻意志坚定,永不变心。示例:遂将匪石之心,冀伸藻镜之用。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·主司失意》 ...诽谤之木 fěi bàng zhī mù
解释:诽谤:引以为谏言;木:木牌。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,让人们写上谏言。出处:《史记 孝文本纪》:“古之治天下,朝有进善之旌,诽谤之木,所以通治者而来谏者。”语法:诽谤之木作宾语;指让人写谏言的木牌。 ...蜚蓬之问 fēi péng zhī wèn
解释:蜚:通“飞”;蓬:蓬草。比喻无根据的传闻出处:春秋·齐·管仲《管子·形势解》:“蜚蓬之问,明主不听也。无度之言,明主不许也。”语法:蜚蓬之问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无根据的传闻。示例:章炳麟《訄书·官统》:“若其勿便,虽不愆于旧章,蜚蓬之问,三王所不宾。” ...非业之作 fēi yè zhī zuò
解释:非业:不急的事务。所从事的并不是当务之急。出处:《汉书·元帝纪》:“远离父母妻子,劳于非业之作。” ...飞鸟之景 fēi niǎo zhī yǐng
解释:景:通“影”。飞鸟的影子是不动的。比喻事物具有动中有静的的变动关系。出处:《庄子·天下篇》:“飞鸟之景,未尝动也。” ...分而治之 fēn ér zhì zhī
解释:①分别治理。②利用手段使国家、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,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。出处:清·俞樾《群经平议·周官二》“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”:“凡邦之有疾病者,疕疡者造焉,则使医分而治之,是亦不自医也。”语法:分而治之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分开管理。示例:维护国与国之间友爱关系,互利与和平事业,反对民族奴役,反对分而治之的策略。宋庆龄《人民团结起来是不可战胜的》反义词:一刀切 ...肤受之言 fū shòu zhī yán
解释:肤:肤浅;受:感受。指肤浅的,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。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。出处:《后汉书·杨璇传论》:“风景之赏未甄,肤受之言互及。”语法:肤受之言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说话。 ...负薪之忧 fù xīn zhī yōu
解释:意指背柴劳累,体力还未恢复。有病的谦词。出处:西汉戴圣《礼记 曲礼上》:“君使士射,不能,则辞以疾,言曰:‘某有负薪之忧。’”语法:负薪之忧偏正式;作宾语;借指生病。示例:刘子闲居,有负薪之忧,食精良弗知其旨,血气交诊,断然焚如。(唐 刘禹锡《论中》) ...缚鸡之力 fù jī zhī lì
解释:缚:捆、绑。捆绑一只鸡的力量。形容体力很弱。出处:明 天然痴叟《石点头》:“平日只会读书写字,刺绣描花,手无缚鸡之力。”语法:缚鸡之力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;常与手无连用。示例:平日只会读书写字,刺绣描花,手无缚鸡之力。(明 天然痴叟《石点头 侯官县烈女歼仇》) ...腹背之毛 fù bèi zhī máo
解释:比喻无足轻重的事物出处:西汉 韩婴《韩诗外传》第六卷:“背上之毛,腹下之毳,益一把飞不为加高,损一把飞不为加下。”语法:腹背之毛偏正式;作宾语;比喻无足轻重的事物。示例:宋·方岳《回史督相启》:“微如腹背之毛,亦玷齿牙之论。” ...干城之将 gān chéng zhī jiàng
解释:干城:盾牌和城墙,比喻捍卫者。指保卫国家的大将。出处:《诗经·周南·兔罝》:“纠纠武夫,公侯干城。”《孔丛子·居卫》:“今君处战国之世,选爪牙之士,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,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。”语法:干城之将作宾语;指保卫国家的将士。示例:清·吴璿《飞龙全传》第53回:“舍山后杨业干城之将,视为等闲而不用。” ...旰食之劳 gàn shí zhī láo
解释:天色已晚才吃饭。形容勤于政事。出处:《晋书 郭璞传》:“不然,恐将来必有愆阳苦雨之灾,崩震薄蚀之变,狂狡蠹戾之妖,以益陛下旰食之劳也。”语法:旰食之劳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示例:恭惟皇帝陛下天仁博施,神智曲成,躬忘旰食之劳,坐讲日新之政。宋 王安石《乞皇帝御正殿复常膳表》 ...膏腴之地 gāo yú zhī dì
解释:指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饶的地区。出处: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东割膏腴之地,以为桂林、象郡。”语法:膏腴之地作宾语;指土地肥沃的地区。示例:江南水乡自古就是膏腴之地,如今变得更加繁荣富足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