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角风情 kǒu jiǎo fēng qíng
解释:口头表示的情爱。出处:清·李渔《比目鱼·联班》:“那些用小钱的主子,只还他些口角风情罢了。”语法:口角风情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口头示爱。示例:口角风情不值得一信 ...口口相传 kǒu kǒu xiāng chuán
解释:不著文学,口头相传。出处:宋 洪迈《夷坚丙志 黄十翁》:“汝还世五年,传吾语于人间,作善者即生人世,受安乐福;作恶者万劫不回,受无间苦。令闻此者口口相传。”语法:口口相传主谓式;作谓语;指口头传布或传授。示例:虽然他败坏了口口相传的韵事。(鲁迅《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》) ...口轻舌薄 kǒu qīng shé bó
解释:形容说话刻薄尖酸出处:《天雨花》第25回:“小小年纪无厚道,口轻舌薄诮谁人?”语法:口轻舌薄作谓语;指人说话。示例:你得福不知,只管口轻舌薄取笑人家。钱钟书《围城》 ...苦口逆耳 kǔ kǒu nì ěr
解释:苦口:药吃起来特别苦。逆耳: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。形容真诚的规劝。出处: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忠言逆耳利于行,毒药苦口利于病。”语法:苦口逆耳作谓语、定语;指真诚的劝诫。示例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陈宠传》:“妄有讥刺,虽苦口逆耳,不得事实,且优游宽容。” ...琅琅上口 láng láng shàng kǒu
解释:琅琅:玉石相击声;比喻响亮的读书声。指诵读熟练、顺口;也指文辞通俗;便于口诵。出处:清 王韬《淞隐漫录》:“自幼即喜识字,授以唐诗,琅琅上口。”语法:琅琅上口偏正式;作宾语、定语、补语;含褒义。示例:但在我自己有记忆的二、三岁时,她已经把唐诗绝句教我暗诵,能诵得琅琅上口。(郭沫若《沸羹集 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》) ...满口胡柴 mǎn kǒu hú chái
解释:满嘴胡说。胡柴,犹胡扯。 ...摩口膏舌 mó kǒu gāo shé
解释:磨练口舌。形容讲话很厉害,善于挑拨诬陷。出处:汉·王充《论衡·自纪》:“羊胜之徒,摩口膏舌;邹阳自明,入狱复出。”语法:摩口膏舌作宾语、定语;指人的口才好。 ...目瞪口呆 mù dèng kǒu dāi
解释:瞪:睁大眼睛直视;呆:发愣。眼睛大睁;眼珠发直;张嘴说不出话来。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。出处:元 无名氏《赚蒯通》第一折:“吓得项王目瞪口呆,动弹不得。”语法:目瞪口呆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形容吃惊的神态。示例:弟弟看着被打碎的花瓶,吓得目瞪口呆。 ...目瞪口结 mù dèng kǒu jié
解释:同“目瞪口呆”。出处:王以仁《流浪》:“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杭的目的时,我真是目瞪口结的呆住了。”语法:目瞪口结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吃惊的神态。 ...弄口鸣舌 nòng kǒu míng shé
解释:弄口:逞巧辩,搬弄是非;鸣:发声。掉弄口舌。指巧言辩饰或挑拔是非。出处:南朝梁·任昉《奏弹范缜》:“弄口鸣舌,只足饰非。”语法:弄口鸣舌作谓语、宾语;指挑拔是非。示例:请不要弄口鸣舌了 ...片口张舌 piàn kǒu zhāng shé
解释:形容卖弄口舌,搬弄是非 ...破口大骂 pò kǒu dà mà
解释:破:冲开。指满口恶语骂人。出处: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:“茶房未及开口,那女人已经破口大骂起来。”语法:破口大骂连动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贬义。示例:邻居家的李大娘真是刁蛮,无论谁,只要惹到她,她即会破口大骂。 ...钳口挢舌 qián kǒu jiǎo shé
解释:闭口翘舌。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。出处:《清史稿·朱琦传》:“一旦遇大利害,抢攘无措,钳口挢舌而莫敢言。”语法:钳口挢舌作定语;指闭口。 ...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 quán bù lí shǒu,qǔ bù lí kǒu
解释: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,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。比喻只有勤学苦练,才能使功夫纯熟。出处:林雨《刀尖》:“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,当战士的离不开刺刀手榴弹。”语法: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可分开使用。示例:我们学习上要做到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 ...羣口铄金 qún kǒu shuò jīn
解释:同“眾口鑠金”。 形容舆论影响的强大或比喻人多口杂,足以混淆是非。 宋 李纲 《谢亲笔札子》:“陛下察其心於羣口鑠金之际,薄其罪於众人欲杀之时。” ...热心苦口 rè xīn kǔ kǒu
解释:形容热心恳切地再三劝告。 ...杀人灭口 shā rén miè kǒu
解释:杀害证人以毁灭口供出处:《新唐书·王义方传》:“杀人灭口,此生杀之柄,不自主出。”语法:杀人灭口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消灭证据。示例:为了防止凶手杀人灭口,目击证人正受警方严密保护。 ...舌尖口快 shé jiān kǒu kuài
解释:尖:尖锐,锋利。快:锐利,爽快。形容口舌伶俐,说话爽快。也指说话尖刻,不肯让人。出处:元·无名氏《独角牛》第二折:“山海也似冤仇,我和他劈什么排,不是我舌尖口快。”语法:舌尖口快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说话等。 ...守瓶缄口 shǒu píng jiān kǒu
解释:犹言守口如瓶。谓闭口不言。出处:清·李渔《怜香伴·鞅望》:“你把姻缘簿徼,你把相思帐销,我从今守瓶缄口,免被人嘲。”语法:守瓶缄口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说话谨慎。 ...顺口开河 shùn kǒu kāi hé
解释:犹言信口开河。不假深思,不负责任地随口乱说。出处: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十回:“我原来是私访,为何顺口开河?”语法:顺口开河作谓语、宾语、状语;指随口乱说。示例:老舍《四世同堂》:“两位妇人既都不开口,祁老人自然乐得的顺口开河的乱叨唠。” ...素口骂人 sù kǒu mà rén
解释:以茹素之口骂人。比喻伪善。出处:宋 李之彥《东谷所见 茹素》:“古语两句甚好:宁可荤口念佛,莫将素口骂人。”语法:素口骂人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处事。 ...缩衣节口 suō yī jié kǒu
解释:指省吃省穿,生活节俭。出处:宋 苏轼《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》:“农民之家,量入为出,缩衣节口,虽贫亦足。”语法:缩衣节口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节俭。示例:缩衣节口的日子真难熬 ...谈不容口 tán bù róng kǒu
解释:犹言赞不绝口。出处:宋·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第五卷:“有弘农杨蘧者,曾到岭外,见阳朔、荔浦山水,谈不容口。”语法:谈不容口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。 ...糖舌蜜口 táng shé mì kǒu
解释:甜言蜜语,说讨人喜欢的动听的话。出处:《群英类选·〈海神记·王诉神〉》:“起初时为闲游,到后来被啜哄,糖舌蜜口随他弄。”语法:糖舌蜜口作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说话。 ...铁口直断 tiě kǒu zhí duàn
解释:出自《英雄志》,形容预测得坚定而准确,一般用来形容算命师、相命师等预言者。 ...脱口而出 tuō kǒu ér chū
解释:指话语未经思索;随口而言。脱口:不加思索地开口说。出处:清 吴趼人《瞎骗奇闻》:“我晓得你这个人向来是有口无心的,但也不可不拘什么话便脱口而出。”语法:脱口而出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不加思索地说话。示例:大作家的作品,言辞脱口而出,没有矫揉造作的姿态。 ...万口一辞 wàn kǒu yī cí
解释: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。比喻意见一致。出处:唐 孙樵《武皇遗剑录》:“群疑胶牢,万口一辞。”语法:万口一辞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比喻意见一致。示例:万口一辞,不可破也。明 李贽《题孔子像于芝佛院》 ...枉口诳舌 wǎng kǒu kuáng shé
解释:见“枉口拔舌”。出处: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97回:“那张氏穿针儿枉口诳舌,陷害无辜。”语法:枉口诳舌作谓语、宾语;多指造谣生事。 ...惟口起羞 wéi kǒu qǐ xiū
解释:谓言语不慎,招致羞辱。出处:《尚书·说命中》:“惟口起羞,惟甲胄起戎。”语法:惟口起羞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。示例:唐·陆贽《论裴延龄奸蠧书》:“惟口起羞,谅非细故。” ...心不应口 xīn bù yīng kǒu
解释: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。谓为人虚伪。出处:明·杨德芳《步步娇·闺怨》曲:“恨他心不应口,把欢娱翻成僝僽。情儿泛泛,浑如江水流。”语法:心不应口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。 ...性急口快 xìng jí kǒu kuài
解释:性子急,有话就说。出处: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40回:“那何小姐性急口快,便道:‘娘这话也说得是,那么着,我就在家里服侍婆婆,叫我妹子跟了他去。’”语法:性急口快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处事。 ...哑口无言 yǎ kǒu wú yán
解释:像哑巴一样;说不出话来。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。出处: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八卷:“一番言语,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。”语法:哑口无言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含贬义。示例:他的一席话,使在场的人个个哑口无言。 ...养家活口 yǎng jiā huó kǒu
解释:维持一家人的生活。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九十九回:“那些书吏衙役,都是花了钱买着粮道的衙门,那个不想发财?俱要养家活口。”语法:养家活口作主语、谓语、宾语;指维持一家人的生活。示例:茅盾《如是我见我闻》:“如果是租车,则所余仅五六十元而已,养家活口还是困难。” ...张口掉舌 zhāng kǒu diào shé
解释:谓发表言论。出处:唐·罗隐《谗书·叙二狂生》:“张口掉舌,则谓之讪谤;俯首避事,则谓之诡随,是时难事也。”语法:张口掉舌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 ...众口铄金 zhòng kǒu shuò jīn
解释:人人这么说;足以熔化金(铄:熔化)。比喻舆论力量大;也比喻谣言多使是非混淆。出处:《国语 周语下》:“众心成城,众口铄金。”语法:众口铄金主谓式;作谓语、分句;常与积毁销骨连用。示例:群言淆乱,异说争鸣;众口铄金,积非成是。(鲁迅《三闲集 述香港恭祝圣诞》) ...众口相传 zhòng kǒu xiāng chuán
解释:众人辗转述说。见“众口交传”。出处:黄仁宇《万历十五年》:“礼部的调查毫无结果,于是只能回奏:当时众口相传,首先讹传者无法查明。”语法:众口相传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 ...众口销金 zhòng kǒu xiāo jīn
解释: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。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。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。见“众口铄金”。出处:汉 焦赣《易林 萃之巽》:“众口销金,愆言不验。”语法:众口销金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 ...拙口钝腮 zhuō kǒu dùn sāi
解释:比喻嘴笨,没有口才。出处: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43回:“二哥,你和我一般,拙口钝腮,不要惹大哥热擦。”语法:拙口钝腮联合式;作宾语、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示例:钱钟书《围城》:“这时候只希望她拙口钝腮,不要这样咄咄逼人。” ...拙口笨腮
解释:犹拙嘴笨舌。出处:清·宣鼎《夜雨秋灯录续集》卷三:“咬文嚼字,秀才当行;拙口笨腮,农人本色。”语法:拙口笨腮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不善言词。示例:俺这拙口笨腮说不过你。章振荣《借驴》 ...虎口夺食 hǔ kǒu duó shí
解释:从老虎嘴里抢夺食物。比喻十分危险的事情或十分勇敢的行为出处:王朔《千万别把我当人》:“只要国内出产,全国人民不吃,虎口夺食也要给你弄来。”语法:虎口夺食作宾语、定语;多用于比喻句。近义词:龙口夺食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