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吸之间 hū xī zhī jiān
解释:形容极为短暂的时间。出处:《晋书·郗鉴传》:“决胜负于一朝,定成败于呼吸。”语法:呼吸之间作宾语;指短时间。示例:须先理其气,气若顺,则呼吸之间,自然痊可。(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九回)...稀世之珍 xī shì zhī zhēn
解释:世间罕见的珍宝。比喻极宝贵的东西出处:宋·黄休复《益州名画录》:“当时卿相及好事者,得居寀图障卷簇,家藏户宝,为稀世之珍。”语法:稀世之珍作宾语;指稀罕的东西。示例:李国文《冬天里的春天》第一章:“三尺冰下,捉出鱼来,那才是稀世之珍。”英语:bird of wonder近义词:希世之珍...雅俗之分 yǎ sú zhī fēn
解释:指高雅与低俗的分别。近义词:雅俗之别反义词:雅俗共赏...逸群之才 yì qún zhī cái
解释:拥有超过众人的才能。出处:汉·徐幹《中论·虚道》:“故君子常虚其心志,恭其容貌,不以逸群之才,加乎众人之上。”语法:逸群之才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示例:唐·杨炯《后周宇文公神道碑》:“有如荀美,独负逸群之才。”...股掌之间 gǔ zhǎng zhī jiān
解释:股:大腿。在大腿和手掌之间。比喻在操纵控制范围之内出处:清·吴趼人《俏皮话·松鼠》:“若以我之同类,何以独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,宁不欲一伸其自由耶?”语法:股掌之间作宾语;比喻在操纵控制范围之内。近义词:股掌之上...运之掌上 yùn zhī zhǎng shàng
解释:运:运动,运转。运转于手掌之上。比喻极其容易。出处: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;天下可运于掌。”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以不忍人之心,行不忍人之政,治天下可运之掌上。”语法:运之掌上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。...覆车之辙 fù chē zhī zhé
解释:覆车:翻车;辙:车辙。翻车的辙迹。比喻失败的教训出处:《旧五代史·晋书·李专美传》:“若陛下不改覆车之辙,以赏无赖之军,徒困蒸民,存亡未可知也。”语法:覆车之辙作主语、宾语;比喻失败的教训。示例:明·陆贽《翰苑集》第15卷:“愿陛下惟事无大小,皆以覆车之辙为戒。”近义词:覆车之轨、覆车之鉴...振国之患 zhèn guó zhī huàn
解释:振:拯救;患:灾难,祸患。拯救国家的祸息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:“常出奇计,救纷纠之雄,振国家之患。”语法:振国之患作谓语;用于书面语。...为之一振 wèi zhī yī zhèn
解释:为:因;振:振奋。 因此而振奋起来。出处:《明史·郭登传》:“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,军气为之一振,捷闻,封定襄伯,予世券。”...必争之地 bì zhēng zhī dì
解释: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。出处:《周书 王悦传》:“白马要冲,是必争之地。今城守寡弱,易可图也。”语法:必争之地作宾语;指非常重要的地方。示例:钱钟书《围城》:“这乡镇绝非战略上必争之地,日本人唯一豪爽不吝啬的东西——炸弹——也不会浪费在这地方。”英语:a plac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...食之无味,弃之不甘 shí zhī wú wèi,qì zhī bù gān
解释:味:滋味。吃起来没有滋味,丢掉它又可惜。形容东西无大用处但又舍不得抛弃出处:鲁迅《书信集·致章廷谦》:“这一种杂志,大约小峰是食之无味,弃之不甘也。”语法:食之无味,弃之不甘作宾语、定语、谓语;用于处事。英语:be hardly worth eating but not bad enough to throw away近义词: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...非知之难,行之惟艰 fēi zhī zhī nán,xíng zhī wéi jiān
解释:知道它并不难,去做它就难了出处:唐·魏征《十渐不克终疏》:“非知之难,行之惟艰;非行之难,终之斯难。”语法:非知之难,行之惟艰作宾语、分句;用于劝诫人。近义词:知之非艰,行之惟艰...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 cáng zhī míng shān,chuán zhī qí rén
解释:把著作藏在名山,传给志趣相投的人。出处:汉·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仆诚以著此书,藏诸名山,传之其人,通邑大都,则仆偿前辱之现,虽万被戮,岂有悔哉。”语法:一个人做一部书,“~”,是封建时代的事,早已过去了。 ★鲁迅《准风月谈·序的解放》示例:一个人做一部书,“藏之名山,传之其人”,是封建时代的事,早已过去了。(鲁迅《准风月谈 序的解放》)...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 wú yuán zhī shuǐ,wú běn zhī mù
解释:源:水源;本:树根。没有源头的水,没有根的树。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。出处:《左传 昭公九年》:“我在伯父,犹衣服之有冠冕,木水之有本原。”语法: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作宾语;指没有基础的事物。示例: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,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,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。(毛泽东《实践论》)英语:(like) water without a source,or a tree without roots俄语:как река без истоков,как дерево без корней近义词: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...言之不文,行之不远 yán zhī bù wén,xíng zhī bù yuǎn
解释:文章没有文采,就不能流传很远。同“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”。出处:宋 陆游《严州到任谢王丞相启》:“黼黻圣猷,谓言之不文则行之不远;甄陶士类,每舍其所短而取其所长。“语法:言之不文,行之不远作宾语、分句;用于劝诫人。近义词:言之无文,行之不远...簸之扬之,穅粃在前 bò zhī yáng zhī,kāng bǐ zài qián
解释:1.谓扬米去糠,糠在米上。穅,同“ 糠 ”。 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:“ 王文度 、 范榮期 俱爲 簡文 所要, 范 年大而位小, 王 年小而位大,將前,更相推在前,既移久, 王 遂在 范 後。 王 因謂曰:‘簸之揚之,穅粃在前。’ 范 曰:‘洮之汰之,沙礫在後。’”本为调侃之词,谓位卑而居前列。后亦用为谦词,谓无才而居前。穅,亦写作“糠”。《<二刻拍案惊奇>原序》:“亦曰‘簸之揚之,糠粃在前’云爾。”亦省作“ 簸揚糠粃 ”。 明 张居正 《答宗伯董浔阳书》:“兒曹徼時厚幸,並登仕版,...和氏之璧,夜光之珠 hé shì zhī bì,yè guāng zhī zhū
解释:和氏:春秋时楚人卞和;璧:玉器。指世上罕有的珍宝出处:晋·刘琨《答卢谌诗一首并书》:“和氏之璧,焉得独曜于郢握;夜光之珠,何得未玩于随掌?”语法:和氏之璧,夜光之珠作宾语、定语;指珍贵的东西。近义词:和氏之璧,隋侯之珠...取之不尽,用之有余 qǔ zhī bù jìn,yòng zhī yǒu yú
解释:拿不完,用不尽。形容非常丰富,源源不断出处: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94回:“你自己的家财取之不尽,用之有余……却是因何舍了自己的祖业,去住人家的不吉房廊?”语法:取之不尽,用之有余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形容数量多。英语:be sufficient in every way近义词:取之不尽...知之非难,行之不易 zhī zhī fēi nán,xíng zhī bù yì
解释:知道它并不难,去做它就难了出处:唐·徐贤妃《谏太宗息兵罢役疏》:“唯恐知之非难,行之不易,志骄于业泰,体逸于时安。”语法:知之非难,行之不易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劝诫人。近义词:知易行难、行之惟艰...簸之扬之,糠秕在前 bò zhī yáng zhī,kāng bǐ zài qián
解释:糠秕:谷皮和瘪谷,比喻无价值的东西。形容自己不如别人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:“簸之扬之,糠秕在前。”语法:簸之扬之,糠秕在前作定语、分句;用于自谦。示例:明·睡乡居士《<二刻拍案惊奇>序》:“亦曰‘簸之扬之,糠秕在前’云尔。”近义词:簸扬糠秕...上之所好,下必从之 shàng zhī suǒ hào,xià bì cóng zhī
解释:好:喜爱。在上的人喜欢什么,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出处: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滕文公》:“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。”语法:上之所好,下必从之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示例:《北史·李彪传》:“夫上之所好,下必从之。故越王好勇而士多轻死,楚王好瘠而国有饥人。”近义词:上行下效...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 wú gēn zhī mù,wú yuán zhī shuǐ
解释: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。出处:语出《左传 昭公九年》:“我在伯父,犹衣服之有冠冕,木水之有本原。”语法: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作宾语;用于比喻句。英语:things without foundation近义词: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...言之无文,行之不远 yán zhī wú wén,xíng zhī bù yuǎn
解释:说话没有文采,就传播不远。亦作“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”、“言之不文,行之不远”。出处:《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仲尼曰:‘《志》有之:“言以足志,文以足言。”不言,谁知其志?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。’”语法:言之无文,行之不远作宾语、分句;用于劝诫人。示例:今人徙知‘言之无文,行之不远’,而不知言之无物,又何用文为乎?胡適《文学改良刍议》近义词:言而无文,行之不远...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chí zhī yǒu gù,yán zhī chéng lǐ
解释:持:持论,主张;有故:有根据。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。出处: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然而其持之有故,其言之成理,足以欺惑愚众。”...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shì fēi zhī xīn,rén jiē yǒu zhī
解释: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人人都是有...将欲取之,必先与之 jiāng yù qǔ zhī,bì xiān yǔ zhī
解释: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,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出处: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魏策一》:“将欲败之,必姑辅之;将欲取之,必姑与之。”语法:将欲取之,必先与之复句式;作宾语、分句;同将夺固予。示例:常有这样的情形,就是只有丧失,才能不丧失,这是“将欲取之,必先与之”的原则。(《毛泽东选集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)英语:Give in order to take.近义词:将取姑与、欲取姑与...见之不取,思之千里 jiàn zhī bù qǔ,sī zhī qiān lǐ
解释:见到时不拿过来,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。出处:宋·无名氏《张协状元》二八:“见之不取,思之千里。只道张协状元,不知榜眼探花是那里人,买本看。”语法:见之不取,思之千里作宾语、分句;形容不要错失良机。示例:呀,道兄差矣!岂不闻见之不取,思之千里,既遇明主,何必远去?(明 张风翼《红拂记 俊杰知时》)近义词:坐失良机、见物不取,失之千里...不毁之制 bù huǐ zhī zhì
解释:毁:毁坏;制:制度。不可破坏的制度。指经久不变的制度出处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宣卞皇后纪》:“而未著不毁之制,惧论报德之义,万世或阙焉。”语法:不毁之制作主语、宾语;指制度。反义词:朝令夕改...形制之势 xíng zhì zhī shì
解释:势:形势。依靠有利的地势来制服对方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郦食其传》:“距飞狐之口,守白马之津,以示诸侯形制之势,则天下知所归矣。”语法:形制之势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...节制之师 jié zhì zhī shī
解释:节制:有节度,讲法制;师:军队。指军纪严整的军队。出处:《荀子·议兵》:“秦之锐士,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;桓文之节制,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。”...不测之智 bù cè zhī zhì
解释:测:估计;智:才智,智慧。不可估计的才智。形容智高才广。出处:《鬼谷子·本经阴符》:“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。”...百龙之智 bǎi lóng zhī zhì
解释:龙:公孙龙,战国时期名家代表,著有《公孙龙子》;智:智慧,聪明。100个公孙龙的智慧。形容非常聪明出处:《孔丛子·公孙龙》:“虽百龙之智,固不能当其前也。”语法:百龙之智作主语、宾语;指人聪明。...守死之志 shǒu sǐ zhī zhì
解释:守死:至死不变;志:志向。 志向或某种思想、观点至死不变。出处:《宋书·谢灵运传》:“于是朝有迁都之议,人无守死之志。”...风云之志 fēng yún zhī zhì
解释:像风云那样雄大高远的志向。出处:北周·庚信《周兖州剌史广饶公宇文公神道碑》:“始游庠塾,不无儒者之荣;或见兵书,遂有风云之志。”语法:风云之志作宾语;指志向远大。示例:他从小就有风云之志...古之遗直 gǔ zhī yí zhí
解释:遗直:指人很耿直,有古人的遗风。指能够体现古人遗风的人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:“叔向,古之遗直也。治国制刑,不隐于亲,三数叔鱼之恶,不为丰减。”语法:古之遗直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示例:《陈书·孔奂传》:“世祖曰:‘古之遗直,复见于卿。’”...置之死地 zhì zhī sǐ dì
解释:有意使人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。出处:《孙子·九地》:“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。”语法:置之死地作谓语、定语;指害人。示例: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75回:“张说要把全虚置之死地。”英语:back somebody to a dead corner...众口之辩 zhòng kǒu zhī biàn
解释:比喻各学派间的辩论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公孙龙问于魏牟曰:‘龙少学先王之道,长而明仁义之行,合同异,杂坚白,然不然,可不可,因百家之知,穷众口之辩,吾自以为至达已。’”语法:众口之辩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...终身之丑 zhōng shēn zhī chǒu
解释:一生的丑恶行为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外物》:“老菜子曰:‘夫不忍一世之伤,而骛万世之患,抑固瘘耶。忘其略有弗反耶。惠以欢为骛,终身之丑,中民之行进焉。’”语法:终身之丑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近义词:终身之恶...终天之恨 zhōng tiān zhī hèn
解释:到死的时候也不能消除的憾恨。终天:终身。出处:明 归有光《震川集 请敕命事略》:“及先人之方殁,而始获一第,曾不得一日之禄养,所以为终天之恨也。”语法:终天之恨偏正式;作宾语;含贬义。示例:万一尚得相见,免得终天之恨,事在不疑。(《醒世姻缘》第七十六回)近义词:终天之痛、抱恨终天...出尘之姿 chū chén zhī zī
解释:超出尘俗的姿态。比喻丰姿清奇潇洒。出处:宋·邓椿《画继·五·贺源》:“尝见《看云图》,画一高僧,抱膝而坐石岸,昂首伫目,萧然有出尘之姿,使人敬仰不暇。”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