片瓦不留 piàn wǎ bù liú
解释:同“片瓦无存”。出处: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一卷:“那婆子被蒋家打得个片瓦不留,婆子安身不牢,也搬在隔县去了。”语法:片瓦不留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战争或灾难等。示例:蔡东藩《清史通俗演义》第89回:“臣闻武卫军中有大炮,若攻使馆,立即片瓦不留。” ...片甲不存 piàn jiǎ bù cún
解释: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。形容全军覆没。出处:明 梁辰鱼《浣纱记 死忠》:“我夫差收楚服越……昨遣太宰先领一枝军支,与齐战于艾陵之上,杀得他片甲不存。”语法:片甲不存作宾语、状语;指全军覆没。示例:乘其不备,人衔枚,马摘辔,暗劫营寨,杀彼片甲不存,方知我等利害。(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二回) ...贫不学俭 pín bù xué jiǎn
解释:谓穷人不必学俭而不得不俭。出处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任城陈萧王彰传论》:“其此之谓欤”裴松之注引三国·魏·鱼豢曰:“谚言‘贫不学俭,卑不学恭’,非人性分也,势使然耳。”语法:贫不学俭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示例:清·蒋超伯《南屑楛语·名言》:“贫不学俭,而俭自来;富不学奢,而奢自至。” ...贫贱不移 pín jiàn bù yí
解释:移:改变。不因生活贫困、社会地位低下而改变自己的志向。形容意志坚定。出处:《孟子 滕文公下》: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谓大丈夫。”示例: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,必须富贵不淫,贫贱不移,威武不屈。 ...破烂不堪 pò làn bù kān
解释:破破烂烂的不成样子。出处: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十回:“一时风气大变,没有一个不是穿的极破烂不堪的。”语法:破烂不堪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口语。示例: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一卷第二章:“两年下来,润生的车子还是新的,金波的车子已经破烂不堪了。” ...前言不搭后语 qián yán bù dā hòu yǔ
解释: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。多形容思想混乱,不能自圆其说。出处:杜鹏程《保卫延安》第六章:“四科长急得前言不搭后语地说:‘701,不是我!’”语法:前言不搭后语作谓语、状语;指不能自圆其说。示例: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一卷第24章:“孙少安心神不宁,目光恍惚,说话常常前言不搭后语。” ...愀然不乐 qiǎo rán bù lè
解释:愀然:忧愁的样子。脸上忧愁严肃,心中不愉快。出处:《荀子 修身》:“见不善,愀然必以自省也。”语法:愀然不乐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。示例:大家开怀畅饮,独有卢爷有些愀然不乐之状。清 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五十八回 ...樵苏不爨 qiáo sū bù cuàn
解释:柴草做不成饭。比喻贫困。出处:三国 魏 应璩《与侍郎曹长思书》:“幸有袁生,时步玉趾,樵苏不爨,清淡而已,有似周党之过闵子。”语法:樵苏不爨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示例:明·宋濂《桑仁卿传》:“仁卿固安贫,终日樵苏不爨,项无纤介见于容容。” ...巧不可接 qiǎo bù kě jiē
解释:指巧妙得别人无法赶上。 ...锲而不舍 qiè ér bù shě
解释:锲:雕刻;舍:停止。不停地雕刻。比喻做事或学习有恒心。出处:先秦 荀况《荀子 劝学》:“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语法:锲而不舍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褒义。示例:夫固谓一人锲而不舍,则行美于本性矣。(章炳麟《菌说》) ...寝不成寐 qǐn bù chéng mèi
解释:见“寝不聊寐”。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5回:“玄德因思水镜之言,寝不成寐。”语法:寝不成寐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的心情。 ...寝不聊寐 qǐn bù liáo mèi
解释:亦作“寝不成寐”。睡不着觉。形容心事重重。出处:汉·贾谊《新书·匈奴》:“则匈奴之中乖而相疑矣,使单于寝不聊寐,食不甘口,挥剑挟弓,而蹲穹庐之隅。”语法:寝不聊寐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的心情。 ...庆吊不行 qìng diào bù xíng
解释:庆:贺喜;吊:吊唁。不予贺喜、吊唁。原指不与人来往。后形容关系疏远。出处:《后汉书·荀爽传》:“爽遂耽思经书,庆吊不行,征命不应。”语法:庆吊不行作谓语;形容关系疏远。 ...求之不得 qiú zhī bù dé
解释:原指十分想往追求可是得不到。现多用来突出渴求想往的感情。出处:《诗经周南 关雎》:“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;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”语法:求之不得补充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迫切希望的。示例:岂有此理!你老弟台肯栽培,那是求之不得的,那里有甚委屈的话。(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九十九回) ...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 qiú shēng bù néng,qiú sǐ bù dé
解释:想死死不了,想活活不了。形容处境十分艰难出处:清·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37回:“此时慕政弄得没法,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。”语法: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的处境。示例: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红顶商人》:“心里那份不宁帖,真有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之感。” ...求索不得 qiú suǒ bù dé
解释:想要索取,却得不到。出处:《韩非子·孤愤》:“人主之左右,行非伯夷也,求索不得,货赂不至,则精辩之功息,而毁诬之言起矣。” ...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 qǔ zhī bù jìn,yòng zhī bù jié
解释:竭:尽,完。拿不完,用不尽。形容非常丰富。出处:宋 苏轼《东坡集 赤壁赋》:“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。”语法: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复句式;作宾语、分句;含褒义。示例: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,因此我们要珍惜用水。 ...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 quán bù lí shǒu,qǔ bù lí kǒu
解释: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,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。比喻只有勤学苦练,才能使功夫纯熟。出处:林雨《刀尖》:“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,当战士的离不开刺刀手榴弹。”语法: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可分开使用。示例:我们学习上要做到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 ...全然不顾 quán rán bú gù
解释:是一般指专心地做某事。示例:他大模大样地从我们眼前走过去了,全然不顾大伙的存在! ...确切不移 què qiè bù yí
解释:形容真实可靠,不容怀疑。 ...确然不群 què rán bù qún
解释:谓坚守志操,不同流俗。出处:晋·张方《楚国先贤传》:“少而修德雅正,确然不群。”语法:确然不群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。 ...却之不恭 què zhī bù gōng
解释:却:推辞;谢绝。指对别人的邀请、赠予等;如果拒绝接受;就显得不恭敬。出处:先秦 孟轲《孟子 万章下》:“‘却之却之为不恭’,何哉?”语法:却之不恭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;常与受之有愧连用。示例:我们觉得却之不恭,只好让他劳驾。(邹韬奋《经历 惨淡经营之后》) ...确固不拔 què gù bù bá
解释:见“确乎不拔”。出处:鲁迅《热风·随感录四十六》:“因他们都有确固不拔的自信,所以决不会理会偶像保护者的嘲骂。”语法:确固不拔作谓语、定语;指不可动摇。 ...缺一不可 quē yī bù kě
解释:少一样也不行。出处: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十回:“林冲道:‘只今番克敌制胜,便见得先生妙法。正是鼎分三足,缺一不可,先生不必推却。’”语法:缺一不可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十分必需。示例:每个学生都要德智体全面发展,三者缺一不可。 ...阙一不可 què yī bù kě
解释:两种以上因素中,缺少哪一种也不行。 ...群而不党 qún ér bù dǎng
解释:群:合群。与众合群,不结私党。出处: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君子矜而不争,群而不党。”语法:群而不党作谓语、定语;指不结私党。示例:唐·权德舆《唐丞相太保致仕歧国杜公墓志铭》:“公所枢极,喜士容物,群而不党。”反义词:结党营私 ...冉冉不绝 rǎn rǎn bù jué
解释:形容缓慢不间断、不停止。 ...热不可耐 rè bú kě nài
解释:形容文词杂乱、琐碎 ...日不暇给 rì bù xiá jǐ
解释:暇:空闲;给:丰足;够。每天都没有一点空闲。形容非常繁忙。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封禅书》:“ 虽受命而功不至,至梁父矣而德不洽,洽矣而日有不暇给,是以即事用希。”语法:日不暇给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没有时间休息。示例:谁知一个传十,十个传百,官幕两途拿轿子来接的渐渐有日不暇给之势。(清 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三回) ...日计不足,岁计有余 rì jì bù zú,suì jì yǒu yú
解释:每天算下来没有多少,一年算下来就很多了。比喻积少成多。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恒,就能有很大收获。出处:《淮南子·真训》:“其道可以大美兴,而难以算计举也。是故日计之不足,而岁计之有余。”语法:日计不足,岁计有余作宾语、分句;指平日积累。 ...柔而不犯 róu ér bù fàn
解释:犯:侵犯。指性情柔和,但不容侵犯。出处:《后汉书 胡广传》:“柔而不犯,文而有礼,忠贞之性,忧公如家。”语法:柔而不犯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的性格等。 ...若要不知,除非莫为 ruò yào rén bù zhī,chú fēi jǐ mò wéi
解释:要想人家不知道,除非自己不去做。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出处: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21卷:“自古道:‘若要不知,除非莫为。’”语法:若要不知,除非莫为作宾语、分句;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。示例: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12回:“常言:‘若要不知,除非莫为’。” ...若不胜衣 ruò bù shèng yī
解释:形容身体羸弱,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。出处:《淮南子 氾论》:“周公事文王也,行无专制,事无由己,身若不胜衣,言若不出口,有奉持于文王,洞洞属属,而将不能,恐失之,可谓能子矣。”语法:若不胜衣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衰弱。示例:[丽者]瘦怯凝寒,若不胜衣。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连琐》 ...弱不胜衣 ruò bù shèng yī
解释:瘦弱得连衣服都承受不了。出处:先秦 荀况《荀子 非相》:“叶公子高微小短瘠,行若将不胜其衣。”语法:弱不胜衣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含贬义。示例:茅盾《健美》:“多愁多病,弱不胜衣的女子,白面书生的男子,在'健美'的标准下,不用说是落伍者了。” ...弱不好弄 ruò bù hǎo nòng
解释:弱:年少;好:喜欢;弄:玩耍。年幼时不爱玩耍。出处: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僖公九年》:“夷吾弱不好弄,能斗不过,长亦不改,不知其他。”语法:弱不好弄补充式;作谓语、补语;指年轻而不爱玩。示例:《河东记·萧洞玄》:“才三岁便行,弱不好弄;至五六岁,虽不能言,所为雅有高致。” ...弱不禁风 ruò bù jīn fēng
解释:旧时形容身体娇弱;连风吹都经受不起。现指人体质虚弱。出处:唐 杜甫《江雨有怀郑典设》诗:“乱波纷披已打岸,弱云狼藉不禁风。”语法:弱不禁风补充式;作谓语、补语、定语、宾语;形容女子体态纤弱。示例:如果不参加劳动,也就会沾上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,而且弱不禁风。(茅盾《一九六0年短篇小说漫评》) ...三句不离本行 sān jù bù lí běn háng
解释:本行:个人从事的行业。形容一说话总要讲到自己从事的行业。出处: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三十四回:“每到一处,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,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冊来送给人看。”清 颐琐《黄绣球》第十回:“我是业医的,你们不要笑我三句不离本行。”语法:三句不离本行作谓语、宾语,分句;指谈论职业内的事。示例:你们三句不离本行,教育,教育,把我门外汉冷落了。叶圣陶《倪焕之》第四章 ...桑荫不徙 sāng yīn bù xǐ
解释:亦作“桑荫未移”。语本《战国策 赵策四》:“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,席陇亩而荫庇桑,荫移而授天下传。”后遂谓人之意气相投,相知无须时日长久。亦指时间短暂。出处:语出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,席陇亩而荫庇桑,荫移而授天下传。”语法:桑荫不徙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 ...杀人不见血 shā rén bù jiàn xuè
解释:杀了人不露一点痕迹。形容害人的手段非常阴险毒辣。出处: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:“那李林甫混名叫做李猫儿,平昔不知坏了多少大臣,乃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。”语法:杀人不见血复句式;作定语、分句;含贬义。示例:这些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,终于被押上了审判台。 ...山阴道上,应接不暇 shān yīn dào shàng,yìng jiē bù xiá
解释:山阴道:在会稽城西南郊外,那里风景优美。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,看不胜看。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,应接不过来。出处: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言语》:“从山阴道上行,山川自相映发,使人应接不暇。”语法:山阴道上,应接不暇复句式;作宾语、分句;比喻事物繁多,应付不及。示例:这使我们在阅读的时候,有“山阴道上,应接不暇”的感受。(秦牧《摔坏小提琴的故事》)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