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于故俗,溺于旧闻 ān yú gù sú,nì yú jiù wén
解释:俗:习俗。溺:沉溺,陷入。拘守于老习惯,局限于旧见闻。形容因循守旧,安于现状。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商君列传》:“常人安于故俗,学者溺于所闻。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,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。”语法:安于故俗,溺于旧闻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;指因循守旧。示例:安于故俗,溺于旧闻的人不能成大业 ...安于盘石 ān yú pán shí
解释:象盘石一样安然不动。形容安定稳固。出处:《荀子 富国》:“为名者否,为利者否,为忿者否。则国安于盘石,寿于旗翼。”杨倞注:“磐石,盘薄,大石也。”语法:安于盘石作定语、状语;指非常稳固,不可动摇。 ...安于现状 ān yú xiàn zhuàng
解释:安:对生活、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;现状:目前的状况。习惯满足于目前的状况;不求进步。出处:王朝闻《论凤姐》第11章:“这样的梦境,与我那不安于现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生活实际有关。”语法:安于现状动宾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贬义,表示满足现状,不思进取。示例:另有些同志在工作中疲蹋,老一套,安于现状。(刘少奇《论党》) ...不安于位 bù ān yú wèi
解释:指不喜欢自己的职业,不安心工作。出处: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成公六年》:“不安其位,宜不能久。”语法:不安于位动宾式;作谓语;形容不安心工作。示例:此公在厦门趋奉校长,颜膝可怜,适异己去后,而校长又薄其为人,终于不安于位,殊可笑也。(《鲁迅书信集 致郑振铎》) ...不齿于人 bù chǐ yú rén
解释:指被人看不起。出处:宋 沈括《梦溪笔谈 杂志》:“以为士人不齿,放弃终身。”语法:不齿于人作谓语、定语;指被人看不起。示例:清·毕沅《续资治通鉴·宋纪·徽宗政和元年》:“燕人马植,本辽大族,仕至光禄卿,行污而内乱,不齿于人。” ...存十一于千百 cún shí yī yú qiān bǎi
解释:指亡多而存少。出处:语出晋 陆机《叹逝赋》:“顾旧要于遗存,得十一于千百。”语法:存十一于千百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示例:而今学者尚知宗孔氏、崇仁义、贵王贱霸而已,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、坏烂而不收,所谓存十一于千百,安在其能廓如也!唐 韩愈《与孟尚书书》 ...定于一尊 dìng yú yī zūn
解释:尊: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。旧指思想、学术、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。出处: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语皆道古以害今,饰虚言以乱实,人善其所私学,以非上之所建立。今皇帝并有天下,别黑白而定一尊。”语法:定于一尊作谓语;用于思想、学术、道德等。示例:明·徐光启《刻紫阳朱子全集》:“今世名为崇孔氏,黜绝异学,而定于一尊。” ...独异于人 dú yì yú rén
解释:独:独自,单独;异:不同。独自与别人不同的。一般指不同于世俗。出处:《老子》第二十章:“我欲独异于人,而贵食母。”语法:独异于人作谓语;一般指不同于世俗。 ...富于春秋 fù yú chūn qiū
解释:谓年少,年轻。出处: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》:“天下初定,悼惠王富于春秋,参尽召长老诸生,问所以安集百姓。”语法:富于春秋作谓语、定语;指年轻。示例:太后以帝富于春秋,乃作《劝戒歌》三百余章,又作《皇诰》十八篇,文多不载。《北史·后妃传上·魏太武皇后赫连氏》反义词:风烛残年 ...耿耿于怀 gěng gěng yú huái
解释:耿耿;形容有心事。老是放在心里;不能忘怀。形容有无法排遣的心事。出处:宋 文天祥《贺前人正》:“心绕贺星,遥指于轸中,拳拳公寿,雪立于门外,耿耿于怀。”语法:耿耿于怀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不能忘怀的事。示例:同学之间应团结互助,绝不能因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。 ...耿耿于心 gěng gěng yú xīn
解释:耿耿:有所悬念而不能忘怀。不能忘怀,牵萦于心。出处:清 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:“余拟为一诗,而其理精微,笔力不足以阐发,凡数易稿,皆不自惬,至今~。”语法:耿耿于心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不能忘怀的事。示例:所惜者,幼为奴隶学问所误,于国民责任,未有分毫之尽,以是耿耿于心,不能自解。(清 陈天华《狮子吼》第五回) ...公之于众 gōng zhī yú zhòng
解释:公:公开;之:代指事物的内容;于:向;众:大众。把事情真相向大家公布。出处:清·无垢道人《八仙全传》第68回:“曾向玉帝上过条陈,拟把电力公之于众,要使人间负有执法权者,皆可利用吾电,以惩治恶人。”语法:公之于众作谓语;用于事情等。示例:孙犁《谈通俗文学》:“从不法商店拉出那些录音录像,公之于众,然后才相信确有精神污染。” ...果于自信 guǒ yú zì xìn
解释:果:果敢。形容过分自信。出处:《列子·汤问》:“皇子果于自信,果于诬理哉?”语法:果于自信作谓语;指过分自信。 ...鸿渐于干 hóng jiàn yú gàn
解释:《易·渐》:“初六,鸿渐于干”,“六二,鸿渐于盘”,“九三,鸿渐于陆”。以次而进,渐至高处。后世因以“鸿渐于干”指始入仕途。出处:《易·渐》:“初六,鸿渐于干”,“六二,鸿渐于磐”,“九三,鸿渐于陆”。语法:鸿渐于干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。示例:回思子平日节概,痴人说梦,尚是鸿渐于干而已,无足为异。明·海瑞《与博白大尹林仲和书》 ...假手于人 jiǎ shǒu yú rén
解释:假:借。借助别人的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指凭借别人的力量办事。出处:晋 陈寿《三国志 魏志 庞淯传》裴松之注引皇甫谧《烈女传》:“今虽三弟早死,门户泯绝,而娥亲犹在,岂可假手于人哉!”语法:假手于人补充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示例:曹操派祢衡去见刘表,是欲杀祢衡而采取的假手于人之策。 ...救民于水火 jiù mín yú shuǐ huǒ
解释:把人民从深重的灾难中拯救出来。出处: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 “救民于水火之中,取其残而已矣。”语法:救民于水火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形容灾难深重。示例: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37回:“若二位兄长皆救民于水火,出去谋为一番,弟现有千余人,屯扎在高鸡泊,专望驾临动手。” ...拒人于千里之外 jù rén yú qiān lǐ zhī wài
解释:形容态度傲慢,坚决拒绝别人,或毫无商量余地。出处:先秦 孟轲《孟子 告子下》:“距人于千里之外。”语法:拒人于千里之外补充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对人态度傲慢。示例:张天翼《速写三篇·“新生”》:“街上的店家早已把排门关得紧紧的,好像要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。” ...决胜于千里之外 jué shèng yú qiān lǐ zhī wài
解释: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。形容将帅雄才大略,指挥若定。出处:《史记 留侯世家》:“运筹帷帐中,决胜千里外,子房功也。”语法:决胜于千里之外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示例: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22卷:“不如居中以运天下,运筹帷幄之中,方能决胜于千里之外。” ...溃于蚁穴 kuì yú yǐ xué
解释:比喻不注意小事则会酿成大祸或不注意小事则会造成严重的损失。出处:《韩非子·喻老》 ...了然于胸 liǎo rán yú xiōng
解释:了然:了解、明白。心里非常明白。出处:《晋书 袁齐传》:“夫经略大事……智者了然于胸。”语法:了然于胸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。示例:怎样钦差就赏识,怎样钦差就批驳,他能了然于胸,预备停当。(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四十八回)反义词:迷迷糊糊 ...聊胜于无 liáo shèng yú wú
解释:聊:稍稍;稍微。比完全没有稍微好一些。出处:晋 陶潜《和刘柴桑》诗:“弱女虽非男,慰情聊胜无。”语法:聊胜于无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;指比完全没有要好一点。示例:既念欲俟全书卒业,始公诸世,恐更阅数年,杀青无日,不如限以报章,用白鞭策,得寸得尺,聊胜于无。(清 梁启超《新中国未来记 绪言 ...敏于事,慎于言 mǐn yú shì,shèn yú yán
解释:敏:奋勉,慎:小心。办事勤勉,说话谨慎。出处:《论语 学而》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。”语法:敏于事,慎于言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。 ...怒形于色 nù xíng yú sè
解释:形:显露;色:脸色。满腔愤怒显于脸上。出处:宋 洪迈《夷坚决》:“夫子赐之酒五尊。子夏怒形于色,举足蹴其二。”语法:怒形于色主谓式;作谓语、状语;指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。示例:(1)怒形于色,在商场上是一大忌。(2)做人不要怒形于色,以免吃亏上当。 ...求道于盲 qiú dào yú máng
解释:盲:盲人。向盲人问路。比喻向毫无所知的人请教。出处:唐 韩愈《答陈生书》:“足下求速化之术,不于其人,乃以访愈,是所谓借听于聋,求道于盲。”语法:求道于盲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。 ...求马于唐肆 qiú mǎ yú táng sì
解释:到空无所有的市集去买马。比喻求非所求,必无所获。出处:庄周《庄子 田子方》:“彼已尽矣,而女求之以为有,是求马于唐肆也。郭象注:“唐肆,非停马处也。”语法:求马于唐肆复句式;作谓语;形容白费功夫。示例:苏曼殊《与刘半农书》:“(达吐,)西域术语,或神秘之名,即查泰西字书,不啻求马于唐肆。” ...染指于鼎 rǎn zhǐ yú dǐng
解释:鼎: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,多为圆形,三足两耳。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。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。出处:《左传 宣公四年》:“及食大夫鼋,召子公而弗与也。子公怒,染指于鼎,尝之而出。”语法:染指于鼎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。 ...熔于一炉 róng yú yī lú
解释:熔化在同一个洪炉内。比喻多种事物相互间结合紧密;浑然一体;难解难分。出处:卞之琳《冯文炳选集 序》:“废名在解放前,特别在抗战前,似曾以他独特的方式,把儒释道熔于一炉。”语法:熔于一炉偏正式;作谓语;含褒义。示例:他在解放前,特别在抗战前,似曾以他独特的方式,把儒释道熔于一炉。 ...吐珠于泽,谁能不含 tǔ zhū yú zé,shuí néng bù hán
解释:含:衔在嘴里。明珠出于水泽,则人人都会取来衔在嘴里。比喻君权旁落,则人人都要谋夺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翟峬传》:“故孔子曰:‘吐珠于泽,谁能不含。’谕君之权柄外假,则毕竟取以为己利,犹出于泽中,谁能不含。”语法:吐珠于泽,谁能不含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 ...推舟于陆 tuī zhōu yú lù
解释:推船在陆地上行,比喻劳而无功。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天运》:“今蕲行周于鲁,是犹推舟于陆也!劳而无功,身必有殃。”语法:推舟于陆作宾语、定语;指人的行为失当。示例:你这样做就等于是推舟于陆 ...托于空言 tuō yú kōng yán
解释: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。同“托之空言”。出处:元·黄溍《格庵先生赵公阡表》:“道之不行,托于空言,显显赵公,则既有闻。”语法:托于空言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处事。 ...讬于空言 tuō yú kōng yán
解释:见“讬之空言”。 ...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
解释:委:推委。把罪责推卸给别人。 ...喜形于色 xǐ xíng yú sè
解释:形:表露;色:脸色。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。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。出处:《北史 高允传》:“允喜形于色,语人曰:‘天恩以我笃老,大有所赉,得以赡客矣。’”语法:喜形于色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。示例:章奇先生喜形于色了。(蒋光慈《短裤党》二) ...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yú jiǔ shí
解释:走一百里路,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。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。出处: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秦策五》:“诗云:'行百里者半于九十',此言末路之难也。”语法: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复句式;作分句;。示例:《北史 韩麒麟等传论》:“持坚无术,末路蹉跎,行百里者半于九十,彪之谓也。” ...行成于思 xíng chéng yú sī
解释:品德的养成在于能思考。出处:唐 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业精于勤,荒于嬉;行成于思,毁于随。”语法:行成于思紧缩式;作谓语、宾语;指做事情要多思考,多分析。示例:毛泽东《反对党八股》:“孔夫子提倡'再思',韩愈也说'行成于思',那是古代的事情。” ...严于律已 yán yú lǜ jǐ
解释:律:约束。严格要求自己。出处:宋 陈亮《谢曾察院启》:“严于律己,出而见之事功;心乎爱民,动必关夫治道。” ...忧形于色 yōu xíng yú sè
解释:形:表现。色:面色表情。忧愁的神色从脸上表现出来。出处:《旧唐书·五行志》:“四年六月,天下旱,蝗食田,祷祈无效,上忧形于色。”语法:忧形于色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处事。示例:每谈及世变,辄忧形于色,卒抑郁以终。《清史稿·宋维峻传》反义词:喜形于色 ...争名于朝,争利于市 zhēng míng yú cháo,zhēng lì yú shì
解释:朝:朝廷。市:市场。在朝廷上争夺名位,在集市上计较赢利得失。即争名夺利。出处:《战国策 秦策一》:“臣闻争名者于朝,争利者于市。”语法:争名于朝,争利于市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。示例:宋·陈亮《孙天诚墓志铭》:“夫争名于朝,争利于市,而善致富者则曰:‘人弃我取,人取我与。’” ...着于竹帛 zhuó yú zhú bó
解释:着:写作。竹帛:竹简和绢。在竹简和绢上写作。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。亦作“着乎竹帛”、“着之竹帛”。 ...坐于涂炭
解释:涂炭:比喻污浊的地方。坐在泥涂、炭灰上。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,自身也被玷污。出处:战国 邹 孟轲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立于恶人之朝,与恶人言,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。”语法:坐于涂炭作谓语、定语;指困境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