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不怕,地不怕 tiān bù pà,dì bù pà
解释:形容无所畏惧,什么都敢干。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四十五回:“老爷小时何曾像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!”语法:天不怕,地不怕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胆大。示例: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平步青云》上册:“我只当你天不怕,地不怕,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!” ...恬不知羞 tián bù zhī xiū
解释:见“恬不知耻”。出处:清·王韬《凇隐漫录·冯佩伯》:“特不解当时妇女,何以恬不知羞,岂真叔宝全无心肝者哉?”语法:恬不知羞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不要脸。 ...跳进黄河洗不清 tiào jìn huáng hé xǐ bù qīng
解释:比喻很难摆脱干系,避免嫌疑。同“跳在黄河洗不清”。出处: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三卷第四十二章:“我不是担心他被留在贼营,倒是担心他带着李瞎子和你妹妹给我的两封书信,说不定还有什么贵重礼物,回来时被丁、杨二营的游骑抓去,使我跳进黄河洗不清,岂不受冤枉的窝囊气?”语法:跳进黄河洗不清作谓语、分句;指有口难辩。示例:我这下可是跳进黄河洗不清,快帮我想办法吧 ...听而不闻 tīng ér bù wén
解释:闻:听。听了跟没听到一样。形容不关心,不在意。出处:西汉 戴圣《礼记 大学》:“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。”语法:听而不闻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示例:就只再芳芳姐姐一心只想学课,只怕是听而不闻。(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九十回) ...听之不闻 tīng zhī bù wén
解释:出自《老子》第十四章:“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。” 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的发展采取漠不关心的状态。 ...停阴不解 tíng yīn bù jiě
解释:集结着的阴云一直不散开。形容久雨不晴。出处:晋·陆机《赠尚书郎顾彦先二首》其二:“停阴结不解,通衢化为渠。” ...痛不欲生 tòng bù yù shēng
解释:悲痛得不想再活下去了。痛:悲痛;欲:想;打算。出处:宋 吕大钧《吊说》:“其恻怛之心、痛疾之意不欲生。”语法:痛不欲生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。示例:先兄晴湖言:有王震升者,暮年丧爱子,痛不欲生。(清 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卷十一) ...吐珠于泽,谁能不含 tǔ zhū yú zé,shuí néng bù hán
解释:含:衔在嘴里。明珠出于水泽,则人人都会取来衔在嘴里。比喻君权旁落,则人人都要谋夺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翟峬传》:“故孔子曰:‘吐珠于泽,谁能不含。’谕君之权柄外假,则毕竟取以为己利,犹出于泽中,谁能不含。”语法:吐珠于泽,谁能不含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 ...颓唐不安 tuí táng bù ān
解释:精神萎靡心神不安出处:《孔乙己》 ...屯毛不辨 tún máo bù biàn
解释:《汉书·沟洫志》“河复北决于馆陶,分为屯氏河”唐颜师古注:“而隋室分析州县,误以为毛氏河,乃置毛州,失之甚矣。”后因以“屯毛不辨”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。出处:《汉书·沟洫志》“河复北决于馆陶,分为屯氏河”唐颜师古注:“而隋室分析州县,误以为毛氏河,乃置毛州,失之甚矣。”语法:屯毛不辨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等。示例:清·赵翼《廿二史札记·明人说部》:“盖全某系德佑母全太后之兄弟耳,而讹为渊圣,可谓屯毛不辨。” ...跅弢不羁 tuò tāo bù jī
解释:见“跅弛不羁”。 ...拓落不羁 tuò luò bù jī
解释:拓落:形容性情放浪;羁:束缚。性情放浪,不受束缚出处:《北史·薛安都房法寿等传论》:“法寿拓落不羁,克昌厥后。”语法:拓落不羁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的性格豪放。 ...歪不横楞 wāi bù héng léng
解释:歪斜不正的样子。 ...外举不避仇 wài jǔ bù bì chóu
解释:举荐外人时不回避自己的仇人。 ...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wài jǔ bù bì chóu,nèi jǔ bù bì zǐ
解释:推举人才时,秉持公正无私之心出处:《吕氏春秋》 ...万劫不复 wàn jié bù fù
解释:永远不能恢复。万劫:佛家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。万劫指万世;永远。出处: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:“莫将等闲空过时光,一失人身,万劫不复,不是小事。”语法:万劫不复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示例:倘使连这一点反抗心都没有,岂不就成为万劫不复的奴才了?(鲁迅这《华盖集续编 学界的三魂》) ...万死不辞 wàn sǐ bù cí
解释:即使死一万次也决不推辞。表示愿意拼死效劳。辞:推辞。出处: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八回:“但有使令,万死不辞!”语法:万死不辞偏正式;作谓语;含褒义。示例:(1)不管在改革的征途中有多大风浪,我也万死不辞。(2)大人有什么事只管吩咐,有用得着我的地方,定万死不辞。 ...望尘不及 wàng chén bù jí
解释:见“望尘莫及”。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赵咨传》:“暠送至亭次,望尘不及。”语法:望尘不及作宾语、定语;同“望尘莫及”。示例:宋·叶适《周君南仲墓志铭》:“故朋昔类,望尘不及,皆靡弛而逝矣。” ...帷箔不修 wéi bó bù xiū
解释:见“帷薄不修”。出处:宋·王禹偁《补李揆谏改葬杨妃疏》:“内乃帷箔不修,衽席无别,遂使帝心荡于上,人心怨于下。”语法:帷箔不修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家门淫乱。 ...帷幕不修 wéi mù bù xiū
解释:见“帷薄不修”。出处:《孔子家语·五刑解》:“有坐淫乱男女无别者,不谓之淫乱男女无别,则曰帷幕不修也。”语法:帷幕不修作定语、宾语;指家门淫乱。 ...萎糜不振 wěi mí bù zhèn
解释:形容情绪低沉,精神颓废示例:自从经商失败后,他就一直萎糜不振。 ...未为不可 wèi wéi bù kě
解释:不是不可以。委婉地肯定。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7回:“各位所长,优则存之,劣则删之,未为不可。”语法:未为不可作谓语;指婉转地肯定。示例: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23回:“大的时节撩吊了这陈腐再受新奇的未为不可。” ...文理不通 wén lǐ bù tōng
解释:指文章在词句和内容方面都行不通。出处:《旧五代史·选举志》:“况此等多不究义,唯攻帖书,文理既不甚通,名第岂可妄与?”语法:文理不通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文章等。示例:很难想象,有的人连写信都文理不通,怎么能准确、简炼、明白地写出科学论文呢?反义词:文从字顺 ...文丝不动 wén sī bù dòng
解释:一点儿也不动。出处:杨朔《三千里江山》:“路边几棵见了风,最爱噪嘴的小叶杨也那么安生,文丝不动。”语法:文丝不动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稳固。 ...闻所不闻 wén suǒ bù wén
解释:听到从未听到过的。形容事物非常希罕。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越中无足与语,至生来,令我日闻所不闻。”语法:闻所不闻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道理、内容等。 ...无所不及 wú suǒ bù jí
解释:没有地方不能达到。出处:《鹖冠子·环流》:“故命无所不在,无所不施,无所不及,时或后而得之命也。”语法:无所不及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示例:宋·李清臣《欧阳文忠公谥议》:“其文卓然自成一家,比司马迁、扬雄、韩愈,无所不及而有过之。” ...无所不晓 wú suǒ bù xiǎo
解释:见“无所不知”。出处:元·吴昌龄《东坡梦》第一折:“此女甚是聪慧……便是三教九流的说话,无所不通,无所不晓。”语法:无所不晓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人的广见博识。示例:章诒和《往事并不如烟·君子之交》:“形容才子不是常用‘诗词歌赋,无所不晓,琴棋书画,无所不通’吗?” ...无般不识 wú bān bù shí
解释:犹百般,用尽方法。 ...习焉不察 xí yān bù chá
解释:习:习惯;焉:语气词,有“于此”的意思;察:觉察。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,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。出处:先秦 孟轲《孟子 尽心上》:“行之而不著焉,习矣而不察焉,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,众也。”语法:习焉不察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示例: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平步青云》上册:“有时道理不通,大家习焉不察,也就过去了。” ...洗手不干 xǐ shǒu bù gàn
解释:把手洗干净休息了。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:“小人从前原也作些小道儿上的买卖,后来洗手不干,就在河工上充了一个夫头。”语法:洗手不干连动式;作谓语;指做过的事不再干了。示例:这些盗窃惯犯恶习难改,仅靠道德的感化使他们洗手不干,悔过自新是不可能的,必须给他们以法律的制裁。 ...下不了台 xià bù liǎo tái
解释:指在人前受窘出处:张恨水《夜深沉》第15回:“她要是不睬你,你恼她,她下不了台。”语法:下不了台作谓语、状语;用于口语。示例: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灯火楼台》:“首县看‘爵相’下不了台,硬闯进去跟郭嵩焘打躬作揖。” ...下官不职 xià guān bù zhí
解释:对下属官吏不胜任的委婉说法。出处:汉·贾谊《新书·阶级》:“坐罢软不胜任者,不谓罢软,曰下官不职,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,犹未斥然正以呼之也,尚迁就而为之讳也。” ...纤尘不染 xiān chén bù rǎn
解释:原指佛教徒修行时,排除物欲,保持心地洁净。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,坏风气的影响。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、干净。出处:唐·释道世《法苑珠林》:“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,土不著足,随岚风来,吹破土山,令散为尘,乃至一尘不著佛身。”宋·张耒《腊月小雪后圃梅开》:“一尘不染香到骨,姑射仙人风露身。”语法:纤尘不染作谓语;指一尘不染。示例: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平步青云》上册:“地板桌椅,擦得纤尘不染。” ...香火不绝 xiāng huǒ bù jué
解释:指信神者所供养的香烛不断绝。亦作“香火不断”。出处: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五卷:“民间各处,立起个‘虎媒之祠’,若是有婚姻求合的,虔诚祈祷,无有不应,至今黔陕之间,香火不绝。”语法:香火不绝作谓语;指信奉者众多。 ...小小不言 xiǎo xiǎo bù yán
解释:指细微的,不值得一提的。出处: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44回:“彼此顾交情,留个脸,小小不言的事情,我也不追究了。”语法:小小不言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示例:这是小小不言的事情,何必再提呢 ...小不忍则乱大谋 xiǎo bù rěn zé luàn dà móu
解释: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。出处:先秦 孔子《论语 卫灵公》:“巧言乱德,小不忍则乱大谋。”语法:小不忍则乱大谋复句式;作宾语、分句;用于劝诫人。示例:熊召政《张居正》第三卷第12回:“小不忍则乱大谋,赵谦想到这一点,便勉强挤出一点干笑来。” ...邪不胜正 xié bù shèng zhèng
解释:犹言邪不犯正。出处:明·罗贯中《平妖传》第34回:“自古道‘邪不胜正’。吾仗天威讨诛反贼,有何惧哉!”语法:邪不胜正作定语、宾语;指正义战胜邪恶。示例: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46回:“自古道,‘邪不胜正’,所以不欢喜这些东西的。” ...胁不沾席 xié bù zhān xí
解释: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。语本波栗湿缚尊者(胁尊者)勤修苦行,终不以胁至席的故事。见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健驮逻国》。出处:语出波栗湿缚尊者(胁尊者)勤修苦行,终不以胁至席的故事。见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健驮逻国》。语法:胁不沾席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 ...邪不敌正 xié bù dí zhèng
解释:犹言邪不犯正。出处:清·和邦额《夜谭随录·庄攈松》:“邪不敌正,理固然也。”语法:邪不敌正作定语、宾语;指正义战胜邪恶。 ...邂逅不偶 xiè hòu bù ǒu
解释:碰巧不遇合;意外不成功。出处:汉·王充《论衡·定贤》:“荆柯入秦之计,本欲劫秦王生致于燕,邂逅不偶,为秦所擒。”语法:邂逅不偶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。示例:夫亲遇明主,干说悟意,九筵之室可陛而登,屡省之歌可飏而赓也,尚邂逅不偶;况一夫之取舍,何足动心乎!宋·叶適《陈秀伯墓志铭》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