犬吠之盗 quǎn fèi zhī dào
解释:指穿窬之盗;小偷。出处: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尽十二月,郡中毋声,毋敢夜行,野无犬吠之盗。”语法:犬吠之盗作宾语;指小偷。 ...犬马之报 quǎn mǎ zhī bào
解释:愿象犬马那样供人驱使,以报恩情。出处:元·无名氏《连环计》第二折:“吕布至死也不忘大德,当效犬马之报。”语法:犬马之报作宾语;指报答恩情。示例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1回:“异日不死,当效犬马之报。” ...却之不恭 què zhī bù gōng
解释:却:推辞;谢绝。指对别人的邀请、赠予等;如果拒绝接受;就显得不恭敬。出处:先秦 孟轲《孟子 万章下》:“‘却之却之为不恭’,何哉?”语法:却之不恭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;常与受之有愧连用。示例:我们觉得却之不恭,只好让他劳驾。(邹韬奋《经历 惨淡经营之后》) ...群起而攻之 qún qǐ ér gōng zhī
解释:大家都起来攻击它,反对它。出处:先秦 孔子《论语 先进》:“非吾徒也,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。”语法:群起而攻之复句式;作宾语、分句;含贬义。示例:他品行恶劣,难怪大家会群起而攻之,他这是咎由自取。 ...燃萁之敏 rán qí zhī mǐn
解释:后因以之喻文思敏捷。出处:相传三国魏曹植在其兄曹丕的胁迫下七步成诗,诗中有“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”语。宋 宁参《白水县斋十咏》序:“曾无击钵之音,但愧燃萁之敏。”语法:燃萁之敏作宾语;指人文思敏捷。 ...燃眉之急 rán méi zhī jí
解释:燃眉:火烧眉毛。火烧眉毛那样地紧急。比喻事情非常急迫。出处:《文献通考 市籴二》:“元祐初,温公入相,诸贤并进用,革新法之病民者,如救眉燃,青苗、助役其尤也。”语法:燃眉之急偏正式;作主语、谓语、宾语;形容心情等。示例:此在目前,实救燃眉之急。(叶圣陶《前途》) ...染丝之变 rǎn sī zhī biàn
解释:《墨子·所染》:“扞墨子呴见染丝者而叹曰:‘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黄。所入者变,其色亦变。’”后因以“染丝之变”比喻本来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。出处:《墨子·所染》:“[墨子]见染丝者而叹曰:‘染於苍则苍,染於黄则黄。所入者变,其色亦变。’”语法:染丝之变作宾语;指环境影响人。示例:故友之好,请于此辞:染丝之变,墨翟致怀;歧路之感,杨朱兴叹,况于将军游处少长,虽世誉先后而臭味同归也。《晋书·袁乔传》 ...染丝之叹 rǎn sī zhī tàn
解释:比喻本来相同的事物,因受环境影响而变成不同的事物出处:《墨子·所染》 ...容膝之地 róng xī zhī dì
解释:形容居室的狭窄出处:晋·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审容膝之易安。”语法:容膝之地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示例:黄老师住的房屋只有容膝之地,无法招待宾客。 ...丧家之狗 sàng jiā zhī gǒu
解释:失去靠山,无家可归者或丧失了主子、惶张惊恐,无处投奔者出处: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东门有人,其颡似尧,其项类皋陶,其肩类子产,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,累累若丧家之狗。”元·郑廷玉《后庭花》第二折:“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,急急似漏网之鱼。”语法:丧家之狗作宾语;指到处乱窜的人。示例:在警方的四面围捕下,漏网的几个匪徒就像丧家之狗一般夹着尾巴落荒而逃。 ...桑榆之年 sāng yú zhī nián
解释:形容人已到暮年。出处:《魏书·游明根传》 ...桑中之喜 sāng zhōng zhī xǐ
解释:谓男女不依礼法的结合。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申叔跪从其父,将适郢,遇之,曰:‘异哉!夫子有三军之惧,而又有桑中之喜,宜将窃妻以逃者也。’”语法:桑中之喜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男女之间。示例:清·魏秀仁《花月痕》第46回:“方其未败,锦衣玉食,倡优歌舞,其厮养贱纨绮,吸洋烟,莫不有桑中之喜。” ...桑间之音 sāng jiān zhī yīn
解释:指淫靡的音乐。出处:战国·卫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音初》:“世浊则礼烦而乐淫,郑卫之声,桑间之音,此乱国之所好,衰德之所说。”语法:桑间之音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 ...桑间之咏 sāng jiān zhī yǒng
解释:指描写男女情爱的诗歌。出处:明·杨循吉《蓬轩吴记》上卷:“其集多桑间之咏,不足传也。”语法:桑间之咏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 ...桑间之约 sāng jiān zhī yuē
解释:指男女之间的约会。出处:清·唐仲冕《介如居士遗事》:“美人者某指挥使女也,慕伯虎才名,暗以手书订桑间之约,期以八月十五试毕赴之。”语法:桑间之约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 ...桑土之防 sāng tǔ zhī fáng
解释:喻防患于未然。出处:明·张居正《答王鉴川计贡利害》:“至于桑土之防,戒备之虑,此自吾之常事,不容一日少懈者。”语法:桑土之防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。 ...丧明之痛 sàng míng zhī tòng
解释:丧明:眼睛失明。古代子夏死了儿子,哭瞎眼睛。后指丧子的悲伤。出处: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。”语法:丧明之痛作宾语;指丧子的悲伤。示例:同寅当中,一人传十,十人传百,已经有许多人知道他遭了“丧明之痛”。(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八十七回) ...设弧之辰 shè hú zhī chén
解释:旧指男子的生日 ...生而知之 shēng ér zhī zhī
解释: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。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。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敏以求之者也。’”语法:生而知之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的本能。示例: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。(唐 韩愈《师说》) ...生花之笔 shēng huā zhī bǐ
解释: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。出处:五代·王仁裕《开元天宝遗事·梦笔头生花》:“李太白少时,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,名闻天下。”语法:生花之笔作宾语;多用于比喻句。 ...生死之交 shēng sǐ zhī jiāo
解释:同生共死的交谊。出处:元 郑德辉《绉梅香》:“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,我父亲挺身赴战,救他一命,身中六枪,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。”语法:生死之交偏正式;作宾语;含褒义。示例:胡采《序》:“对于在老阎和梁建这一对生死之交的老战友之间所发生的严重分歧,深深感到烦恼。” ...绳之以法 shéng zhī yǐ fǎ
解释:绳:准绳;引申为制裁;之:代词代犯法的人;以:用;拿;法:法律;法令。用法律作准绳;给予制裁。出处:汉 冯衍《上疏自陈》:“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,绳之以法则为罪,施之以德则为功。”语法:绳之以法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褒义。示例:对于那些目无法纪的人,必须绳之以法,才能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。 ...首丘之情 shǒu qiū zhī qíng
解释:首丘: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。传说狐狸将死时,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。比喻不忘本。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。出处:战国楚·屈原《九章·涉江》:“鸟飞反故乡兮,狐死必首丘。”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狐死正丘首,仁也。”语法:首丘之情作宾语;比喻不忘本。示例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寇荣传》:“无以自别于世,不胜狐死首丘之情,营魂识路之怀。” ...倏忽之间 shū hū zhī jiān
解释:倏:忽然,极快地。指极短的时间。出处: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昼游乎茂树,夕调乎酸咸,倏忽之间,坠于公子之乎。”语法:倏忽之间作宾语;形容极短的时间。示例: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归心》:“世有祝师及诸幻术,犹能履火蹈刀,种瓜移井,倏忽之间,十变五化。” ...束之高阁 shù zhī gāo gé
解释: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。比喻放着不用。出处:《晋书 庾翼传》:“此辈宜束之高阁,俟天下太平,然后议其任耳。”语法:束之高阁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示例: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,只是把它空谈一阵,束之高阁,并不实行,那末,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。(毛泽东《实践论》) ...霜露之悲 shuāng lù zhī bēi
解释:对父母先祖的悲思。出处:北齐 颜之推《颜氏家训 终制》:“若报罔极之德,霜露之悲,有时斋供。”语法:霜露之悲偏正式;作宾语;指对父母先祖的悲思。示例:她经常流露霜露之悲 ...霜露之辰 shuāng lù zhī chén
解释:指父母先人的生日。 ...霜露之思 shuāng lù zhī sī
解释:对父母先祖的思念。出处:《礼记·祭义》:“霜露既降,君子履之,必有凄怆之心,非其寒之谓也。”语法:霜露之思作宾语;指对父母先祖的悲思。示例:霜露之思既极,宜沾雨露之恩。明·高则诚《琵琶记·一门旌奖》 ...水陆之珍 shuǐ lù zhī zhēn
解释:水陆:指水陆所产的珍贵食物。 指美味佳肴。出处:《晋书·石崇传》:“丝竹尽当时之选,庖膳穷水陆之珍。” ...顺之者兴,逆之者亡 shùn zhī zhě xīng,nì zhī zhě wáng
解释:指顺从天道的就生存,违背天道的则灭亡。同“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”。出处:梁启超《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》:“以万丈之气焰,磅礴冲击于全世界人人之脑中,顺之者兴,逆之者亡。”语法:顺之者兴,逆之者亡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处事。 ...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 shùn zhī zhě chāng,nì zhī zhě wáng
解释:顺:顺从;昌:昌盛;逆:违背;亡:灭亡。顺从他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,违抗他的就叫你灭亡。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。出处:《史记 太史公自序》:“夫阴阳四时,八位,十二度,二十四节各有教令,顺之者昌,逆之者不死则亡。”语法: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处事。示例:吴玉章《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》:“我深深地感到群众力量的伟大,真是顺之者昌,逆之者亡。” ...瞬息之间 shùn xī zhī jiān
解释:极短暂的时间内出处:《北史·魏世祖太武帝本纪》:“雅长听察,瞬息之间,下无以措其奸隐。”语法:瞬息之间作宾语;指很短暂的时间。示例:瞬息之间彗星已经流逝。 ...司马牛之叹 sī mǎ niú zhī tàn
解释:比喻对孑然一身、孤立无援的感叹。出处:《论语 颜渊》:“司马牛忧曰:‘人皆有兄弟,我独亡。’”语法:司马牛之叹作宾语;用于书面语。示例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45回:“咱们也算同病相怜,你也是个明白人,何必作‘司马牛之叹’?” ...司马昭之心 sī mǎ zhāo zhī xīn
解释: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。出处:晋 陈寿《三国志 魏志 高贵乡公传》:“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: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所知也。”语法:司马昭之心偏正式;作主语、宾语;含贬义。示例:清 梁启超《新民论 论民族竞争之大势》:“岂所谓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见者耶?” ...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 sī mǎ zhāo zhī xīn,lù rén jiē zhī
解释:路人:路上的人,指所有的人。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。出处: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传》斐松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: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”语法: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作宾语、分句;指人所共知的野心。 ...驷之过隙 sì zhī guò xì
解释:语出《墨子·兼爱下》:“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,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。”后用以喻光阴飞逝。出处:语出《墨子·兼爱下》:“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,譬之犹驷驰而过隙也。”语法:驷之过隙作宾语;用于比喻句。 ...俟河之清 sì hé zhī qīng
解释:俟:等待。等待黄河变清。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。出处: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襄公八年》:“周诗有之曰:‘俟河之清,人寿几何?’”语法:俟河之清紧缩式;作谓语;含贬义。示例:真所谓“俟河之清”呢!(叶圣陶《桥上》) ...松柏之茂 sōng bǎi zhī mào
解释:比喻长青不衰。出处:《诗经·小雅·天保》:“如松柏之茂,无不尔或承。”语法:松柏之茂作宾语;用于比喻句。示例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昶传》:“朝华之草,夕而零落;松柏之茂,隆寒不衰。” ...隋侯之珠 suí hóu zhī zhū
解释:隋:古国名。比喻珍贵的物品。出处:《庄子 让王》:“今且有人于此,以隋侯之珠,弹千仞之雀,世必笑之。是何也?则其所用者重,而所要者轻也。《淮南子 览冥训》:“譬如隋侯之珠,和氏之璧,得之者富,失之者贫。”语法:隋侯之珠作宾语;比喻珍贵的物品。示例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鲁仲连邹阳列传》:“虽出隋侯之珠,夜光之璧,犹结怨而不见德。” ...泰然处之 tài rán chǔ zhī
解释:形容遇事镇定自如。也指对事不放在心上;采取无所谓的态度。出处:《续资治通鉴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》:“而陛下乃泰然处之,若承平无事,此事安逸所以为根本之祸者也。”语法:泰然处之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褒义。示例:老东山已松开孙若西,他平了平气,眼睛半闭,泰然处之,稳立不动。(冯德英《迎春花》第二十二章) ...